● 摘要
蛋白质淀粉样沉积是一些人类疾病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抑制淀粉样纤维的形成和破坏原纤维形成可治疗与淀粉样纤维相关的疾病。本文以鸡卵清溶菌酶和牛血清白蛋白为体外研究模型,探索表面活性剂对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的影响。
结论:溶菌酶、BSA在其实验条件下可以形成淀粉样纤维,二者纤维化过程呈现的生长曲线不同;PC对溶菌酶有抑制作用,因为PC与β-片层结构结合,从而干扰了β-折叠的延伸,阻碍了纤维的形成。PC也可以抑制BSA纤维化,原因是PC的疏水基团与BSA分子的疏水腔之间相互作用,进而抑制BSA淀粉样纤维化;SDS可以促进溶菌酶淀粉样纤维的生成,却对BSA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原因是由于两种蛋白孵育条件及等电点pI不同所导致的,若孵育时的pH低于蛋白的pI,SDS对其就有促进作用,反之则起抑制作用;DTAC抑制BSA淀粉样纤维的生长,而小浓度的DTAC促进溶菌酶淀粉样纤维的形成,大浓度的DTAC抑制溶菌酶纤维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