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郑州大学商学院431金融学综合(金融学、公司财务)[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
【答案】金融危机的防范治理措施主要有:(1)建立危机的预警系统。
(2)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包括动用外汇储备十预外汇市场; 提高利率,增加借用本币资金的成本,抑制投资操作,影响资本流出入,改善本币状况; 动用财政资金,稳定股市; 保障金融债权,维护存款人信心等。
(3)管理国际资本流动。在稳定金融市场的措施中,暂时实施资本账户管制,特别受到关注。这包括,直接性的资本流动控制,加强外债的管理,课征短期资本流动税一托宾税等。
(4)重组和改革银行业。
(5)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6)调整经济结构。在新兴市场国家,主要是消除制约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因素。
2. “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则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必然恶化”试判断正确否,并解释。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
(1)货币疲软是反映资金供大于求、市场利率下跌的一种货币现象。实行银本位制,因为银本身具有内在价值,银根疲软一般不会直接转化为物价上涨。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疲软,是货币供给过多的结果,表现为商品供应少,而货币比较多,市场物价有上扬的趋势。
(2)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则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可能会恶化,因为有时,因生产和市场不景气,经营者负债经营的收益率不高,也会产生货币疲软的现象,此时,就会立即转化为资金价格(市场利率)下跌。此时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可能会发生恶化。
(3)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不一定就会恶化。当一国的货币疲软时,其市场利率会这对经济会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①成本效应。即利率通过影响资金的使用成本来决定它的作用。具体分为三种效应:
a. 投资成本效应,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决策和规模的变动,达到疏导和调节资金流向的效果。利率下降使投资的成本相应下降,从而可以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b. 产品成本效应,利率的高低同时也决定流动资金的成本,从而决定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产
品的成本降低,产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相应降低,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c. 持有货币的成本效应,这种成本效应有两种,一是持有货币而放弃的利率收入损失,二是
因价格变动引起的购买力的损失。
②利率的预期效应。即中央银行利率变动对人们预期产生的影响。对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的预期影响银行的利率,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资金成本,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货币疲软使人们对市场利率的顶期会降低,人们不愿再将钱存到银行,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消费与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增长。
③汇率效应。利率的变动对一国外汇市场起作用,使该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变动,从而影响国际收支。一国的货币疲软,使该国的汇率降低,货币贬值,这会使该国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国经济的增长。
所以说,当一个国家货币疲软时(价值下降),则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必然恶化是不正确的。
3. 阐述国家加强对中央银行控制的理论依据及其手段加强。
【答案】中央银行一经产生就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常体现着政府的某些意图,包括在金融管理中承担一定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从来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中央银行,尽管这种控制程度在不同的国家以及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强弱不一。
国家对中央银行的控制,总的说来,是加强的趋势,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金融大危机以来更为明显。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把西方世界推入混乱动荡的深渊,动摇了传统认为经济自身能够达到均衡和稳定的观念。应运而生的凯恩斯经济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不能自发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井进一步强调指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央银行就成为政府对宏观经济施以调节的重要机构之一。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已不仅着眼于稳定金融业自身,而是着眼于稳定整个国民经济。
既然国家要利用中央银行干预宏观经济生活,那么加强对中央银行的控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必然会引起中央银行制度发生新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手段直接表现为:(1)中央银行的国有化:在此之前,中央银行的股本大多是私人持有。如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基本上是私人股份银行。战后,各国中央银行的私人股份,先后转化为国有; 有些新建的中央银行,一开始就由政府出资; 即使继续维持私有或公私合营的中央银行,也都加强了国家的控制。(2)制定新的银行法:战后各国纷纷制定新的银行法,明确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就是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维持经济的稳定。
4. 简述存款货币银行负债业务的种类。
【答案】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是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其全部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的外来资金两部分。自有资本包括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以及公积金和未分配的利润。外来资金主要是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其他银行和货币市场拆借以及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等。
(1)存款。吸收存款的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存入的货币款项,存款人可随时或按约定时间支取款项的一种信用业务,主要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三大类。
活期存款是指那些可以由存户随时支取的存款。存入这种存款的,主要是用于交易和支付用途的款项。这种存款,支取时须使用银行规定的支票,因而又有支票存款之称。
定期存款是指那些具有确定的到期期限,且到期才准提取的存款。对定期存款,银行一般向存户出具存单,也有采取存折形式的。山于定期存款期限到期前一般不能提取,所以银行给予较高的利息。
储蓄存款是针对居民个人的货币储蓄而开办的一种存款业务。这种存款通常由银行发给存户存折; 一般不能据此签发支票。储蓄存款的存户通常限于个人和非营利组织。
(2)从中央银行借款。存款货币银行资金不足,必要时可向中央银行借款。向中央银行借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再贴现,二是直接借款。
(3)银行同业拆借。银行同业拆借是指银行相互之间的资金融通。一般均为短期的,常常是今日借,明日还。
(4)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近二三十年来,各国存款货币银行,尤其是大的存款货币银行,广泛地通过各种方式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筹集资金。
(5)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存款货币银行在为客户办理转账结算等业务过程中可以占用客户的资金。以汇兑业务为例,从客户把款项交给汇出银行起,到汇入银行把该款项付给指定的收款人止,中间总会有一定的间隔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对于该笔款项,汇款人和收款人均不能支配,而为银行所占用。虽然从每笔汇款看,占用时间很短,但由于周转金额巨大,因而占用的资金数量也就相当可观。
(6)发行金融债券。存款货币银行可以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筹集资金。自1985年以来,我国存款货币银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面向社会发行金融债券,为指定用途筹集资金。
5. 试述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答案】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金融体系主体的商业银行,更是在经济中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有:
①充当信用中介。充当货币供应者与货币需求者之间的中介,是银行最基本的职能。一方面,它动员集中社会上各种暂时闲置的资金,作为银行的资金来源; 另一方面,它再将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贷放出去,投向需要资金的企业和部门。将闲置资金转换到生产用途中。这个职能对于提高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②充当支付中介。银行可接受企业或客户的委托,办理货币的收付与结算、货币与贵金属的保管等业务。银行为客户办理非现金结算,对于加快资金的流通、节省货币流通费用有很大的作用。
③创造信用流通工具。银行能创造出信用工具,执行货币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银行最初创造的信用工具是银行券,在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以后,纸币由中央银行发行。而后,银行产生的支票又逐步成为现代经济社会最主要的支付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