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高中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调查与实验研究

关键词:语文课堂 自主学习 调查实验

  摘要


高中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调查与实验研究
 
        王 洁   J24083
 
摘要: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在西方也只是近三四十年的事,现已成为研究学习理论中的一个热点,我国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也只有二十多年。教育改革和探究进行了多年,但现代教育仍处于困境。《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纲要(试行)》、《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教育质量的生命所在,所以对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更需深入和细致。
本文在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等理论的指导下作了调查和实验,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探索课堂自主学习的一些规律,总结一些课堂自主学习的经验。
前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缺乏自主学习的动机和策略,学习还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再现,而不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前期实验做法是:建构主动参与的积极交往的课堂教学形式,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组织教学交往为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交往是学生自主性发展的重要条件。课堂情境的教学交往,是自主性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增加课堂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转换角色,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采取小组讨论、演讲、甚至可以把文章改编成戏剧进行表演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其结果是:学生虽然对这种教学方式感到兴奋、喜欢,但掌握的知识零碎、课堂效率低、成绩和优秀率明显下滑。
后期实验改进的做法是:加强对预习和复习的指导和督促;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增加讲授的比重;实行“民主型班级管理”,充分利用班级活动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对课堂组织形式进行改进,运用多种有效的课堂学习模式:营造开放式课堂,拓展学生自主意识;创设情境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建参与式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拓展自学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结果是:由于语文学科是一门长期坚持才能见效的学科,实验班成绩和优秀率有所回升,已表明语文课堂自主学习初见成效。
后期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其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因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明显有了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更加积极,他们感到学有所获,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强化了学习的动机,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习惯。多数学生已适应了课堂自主学习的模式,并能有效地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自主学习。但是,应试教育和学生的依赖性、意志力差等品质,严重阻碍着课堂自主学习。
结论与反思: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是教学改革的基础。通过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实验,加强学生学习中各个环节的自主性,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个性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渐变为主动建构知识,使教育的本质发生了质的飞跃。加强独立自主学习的指导,更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尤其课堂上要对预习和复习进行指导并适度督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探索出一些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课堂自主学习教学中,既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留有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绝对否定讲授课,两者必须有效结合,正确处理多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存在问题是:受时间、精力及个人能力的局限,问卷人数少,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问卷设计也不尽人意,对结论的分析也有一定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单一,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一些学生人格品质不健全,是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的顺利进行受到影响。教育体制改革没有和教学改革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