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355建筑学基础之中国建筑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解释“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的含义。

【答案】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以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臧文仲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智者”,但他对礼并不在意,并且不顾周礼的规定,修建了藏龟的大屋子,装饰成天子宗庙的式样,这在孔子看来就是“越礼”之举了。所以,孔子指责他“不仁”、“不智”。

2. 请解释金厢斗底槽。

【答案】金厢斗底槽是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

(1)特点

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上端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平面上各檐柱柱头向内倾斜)及生起(立面上,檐柱自中央当心问向两侧逐间升高)。阑额(清称额枋)上无普拍枋(清称平板枋)

(2)实例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殿。

二、名词解释

3. 克孜尔石窟

【答案】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儿石窟,是古龟兹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该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早期以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为主;中期出现了较多方形窟;晚期规模变小,渐趋衰落。壁画早、中期以佛本生、因缘故事和佛传为主要内容;晚期壁画出现大乘佛教的千佛一类题材,说明大乘佛教对龟兹佛教艺术的影响逐渐加深。

4. 堂与殿

【答案】堂与殿都是指台基。古建中台基均作堂,宋代称“阶基”,清代及今称为“台基”。殿也指台基,后把高显崇丽之建筑称之为堂或殿,汉以后殿成为宫中之堂的专称,并以正脊是否筑吻区别堂与殿,有吻者为殿,无吻者为堂。

5. 空心砖墓

【答案】空心砖墓是中国战国至西汉时期出现的墓葬形制之一,主要以河南郑州、洛阳为中心,并逐渐辐射到临近地区,到东汉即告绝迹。在横穴式的土洞内用空心砖堆砲墓室,墓道多为竖井式。空心砖墓的墓顶大致经历了由无顶(或木顶)到空心砖砌筑的平顶一一人字顶一一屋脊顶之类的发展演变;小砖墓最初也是无顶(或木顶)结构,到后来才出现了券顶、穹窿顶等不同的墓顶结构形式。西汉前期,墓室呈长方形,形状像木椁。到了西汉中后期,顶部往往砌成券顶,前壁做成门的样子,显得像房屋。墓室内的砖面上印有花纹和图像,河南洛阳西汉后期的个别墓里还绘有彩色的壁画。

6. 苏式彩画

【答案】苏式彩画是古代中国建筑装饰艺术之一,一般用于住宅园林。其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于明永乐年间传入北方。其主要特征是在开间中部形成包袱构图或枋心构图,在包袱、枋心中均画各种不同题材的画面,如山水、人物、翎毛、花丼、走兽、鱼虫等,是其装饰的突出部分。

一、简答题

1. 请列出5本现代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书籍及作者。

【答案】(1)《中国古代建筑史》,其作者是刘敦桢。

(2)《华夏意匠》,其作者是李允鉌。

(3)《梁思成文集》,其作者是梁思成。

(4)《刘敦桢文集》,其作者是刘敦桢。

(5)《清式营造则例》,其作者是梁思成。

2. 简述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栏式建筑的成因及其特点。

【答案】干栏式建筑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出现,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

(1)成因

①适应多雨潮湿的地理环境。

②防范蛇虫猛兽。

③用来饲养家畜、堆放杂物。

(2)特点

①采用土木结构平房,房顶不高,用茅草或瓦覆顶。分为中堂、左右两厢。中堂置三角火塘,为煮饭、会客之处。左厢房为长辈卧室,右厢房为子女卧室。

②凌空地坪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可以建房,满足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南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风的问题。

③出现带横撑的五梁、五柱干栏式建筑。

④干栏式建筑的装修内容有室外走廊的栏干安装、室内地坪平整处理、苇席铺设和进出口及室内中柱,横撑构件上的刻花装饰等。

二、名词解释

3. 沂南汉画像石墓

【答案】沂南汉画像石墓是指发现于沂南的东汉晚期大型画像石墓。墓主姓名无考,从墓形及车骑出行画像的导从制度看,应是高级官吏。墓室由前、中、后3个主室和4个耳室及1个东后侧室组成,全部用预制石材筑成。画像多采用减地平面线刻,少部分为阴线刻,中室八角柱上的曲拱,则用透雕技法刻成应龙形象。出土画像内容主要包括战争、祭祀吊唁、车骑出行、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