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农业比重下降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 ——基于1990-2010年中国经验数据分析

关键词:农业比重下降,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农民收入增长

  摘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农业经济占经济总量比重很大的传统农业国家逐渐发展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门类齐全、服务业多样化发展的现代经济国家,从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国一跃成为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经济体。产业结构不断变动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按照产业结构变动理论,经济发展伴随着农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的变化。经济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带动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产业结构变动可以通过要素的重新配置和劳动的合理分工,提高了要素的边际产出;另一方面,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要素边际产出要高于农业的要素边际产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农业产出的提高增加了农民的农业收入。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达到“刘易斯拐点”之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会一直向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非农产业经济部门就业,由于非农产业经济部门可以给农村转移劳动力更高的工资报酬,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经济部门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不断增长。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和经济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增长。随着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农民的收入结构出现变化。然而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要落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导致中国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在党的“十六大”会议上,“三农问题”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的重要议题,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所以研究分析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具体因素有哪些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农业比重下降如何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本文建立一个分析框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参阅以往的研究文献,吸收和归纳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和农民收入的变动情况,运用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探讨农业比重下降对农民收入变化的影响,尝试建立农业比重下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农业比重下降一方面通过促进非农就业转移减少了农业劳动力人数,另一方面通过非农产业扩张增加了化肥、机械等现代物质生产要素投入,两者的共同作用促进了农业产出的增长,增加了农民的农业收入;在农业比重下降的影响下,农村非农就业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不断积累和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转移的程度持续加深促进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农业比重下降促进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理论分析表明:农业比重下降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然后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相关数据和农民收入的相关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对农业比重下降对和农民收入变化的影响机制进行一次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理论分析的判断。结论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比重下降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农业比重越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农民收入增长越快。现阶段农民收入增长既依赖于农业,也决定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必然选择,其关键在于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转移。在全文的最后部分,针对以上文章研究的结论,笔者对如何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1)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应该推进产业发展向科技含量足、劳动生产率高的产业转变;(2)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继续推进农村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转移;(3)应当在政策上支持和发展乡镇企业;(4)改善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5)在农业发展方面应当注重向技术进步越来越明显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