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管理学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习型组织
【答案】学习型组织是彼得. 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所倡导的一种组织类型。它是一种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由伟大的学习团队形成社群,有着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与使命,具有坚切的生命力与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不断创新,持续蜕变。
在学习型组织中,人们胸怀大志,心手相联,相互反省求真,脚踏实地,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模式,不为眼前近利所诱,同时辅以使成员振奋的远大共同愿景,以及与整体动态搭配的政策与行动,充分发挥生命的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成果,从而在真正的学习中领悟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并与周遭的世界产生一体感。
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分别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创建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
2. 情感式沟通
【答案】情感式沟通是按照功能划分沟通类别的一种,与工具式沟通相对存在。情感式沟通是指沟通双方就各自的感受进行交流,进而获得对方在精神上的同情、谅解和支持,最终达到改善彼此之间关系的目的,其特点是间接委婉、生动感人、相对个性化。
3. 费德勒模式
【答案】费德勒模式是指美国管理学家费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础卜提出的有效领导的一种权变模式。这个模式把领导人的特质研究与领导行为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与情境分类联系起来研究领导的效果。
费德勒认为: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及情境给予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的一致性。任何形态的领导方式都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决于领导方式与环境是否适应。决定领导方式有效性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个:①职位权力。这是指领导者所处的职位能提供的权力和权威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使组织成员遵从他的指挥。一个具有明确的并且高职位权力的领导者比缺乏这种权力的领导者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追随; ②任务结构。即对工作任务明确规定的程度,任务清楚,工作的质量就比较容易控制,也更容易为组织成员规定明确的工作职责; ③上下级关系。指领导者受到下级爱戴、尊敬和信任以及下级情愿追随领导者的程度。
4. 彼得. 圣吉认为,要建立学习型组织需要五项修炼,包括:自我超越、____、____团队学习,以及_____。
【答案】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 系统思考
5. 人际关系学说的创立过程,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美国学者梅奥负责主持的_______。
【答案】霍桑试验
【解析】人际关系学说的创立过程,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者梅奥负责的霍桑试验。澳大利亚籍美国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于1924一一1932年间负责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试验,即著名的霍桑试验。
6. 组织结构
【答案】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组织结构有二层含义,即复杂化、下规化和集权化。具体如下:
(1)复杂化指的是组织分化的程度。各种组织由于规模大小不一,组织内部劳动细致分工的差异,导致横向与纵向的管理幅度与层次关系各不相同。组织单位的地理位置分布越是广泛,则人员与活动的协调、控制就越是困难,这就决定了组织结构的复杂化。
(2)正规化是指组织内部的人员行为规范化的程度。组织要依靠规则和程序来引导员工的行为。一个组织为实现共同目标,必须确定员工行为的规范准则,为各个岗位制作各种规定,指不员工可以做什么以及不可以做什么。一个组织建立的各种规章条例越多越完善,它的组织结构就越正规化。
(3)集权化是指决策制定权力掌握在什么人手里。每一个组织都形成自己特有的职位或职务结构,必然会产生职权、授权与分权的问题。有一些组织,决策是高度集中,问题自下而上传递给最高管理人员,由他们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另一些组织,决策制定权力是授予下层人员,这称为分权化。
二、简答题
7.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有何区别?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可能产生何种影响? 如何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组织?
【答案】(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正式组织是组织设计工作的结果,是经由管理者通过正式的筹划,并借助组织图和职位说明书等文件予以明确规定的; 非正式组织是未经正式筹划而由人们在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一种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网络。
②正式组织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结构、职能以及由此形成的成员间的责权关系。因此对成员行为有相当程度的强制力。在非正式组织中,成员间是一种自然的人际关系,他们不是经由刻意的安排,而由于日常接触,感情交融,情趣相投或价值取向相近而发生联系。
③正式组织的活动以成本和效率为主要标准,维系正式组织的,主要是理性的原则; 而非正式组织则主要以感情和融洽的关系为标准,维系非正式组织的,主要是接受与欢迎或孤立与排斥等感情上的因素。
(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既可对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也可能对后者产生消极的影响。
其积极作用表现为:
①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非正式组织是自愿性质的,他们之所以愿意成为非正式组织的成员,是因为这类组织可以给他们带来某些需要的满足。组织成员的许多心理需要是在非正式组织中得到满足的。
②人们在非正式组织中的频繁接触会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这种非正式的协作关系和精神如能带到正式组织中来,则无疑有利于促进正式组织的活动协调地进行。
③非正式组织虽然主要是发展一种工作之余的、非工作性的关系,但是它们对其成员在正式组织中的工作情况也往往是非常重视的。对于那些工作中的困难者、技术不熟练者,非正式组织中的伙伴往往会自觉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同伴的这种自觉、善意的帮助,可以促进他们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可以帮助正式组织起到一定的培训作用。
④非正式组织也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为了群体的利益,为了在正式组织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往往会自觉或自发地帮助正式组织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
其消极作用表现为:
①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如果与正式组织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②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也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
③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这并不是因为所有非正式组织的成员都不希望改革,而是因为其中大部分人害怕变革会改变非正式组织赖以生存的正式组织的结构,从而威胁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正式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要求积极利用非正式组织的贡献,努力克服和消除其不利影响。
①利用非正式组织,首先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允许、乃至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吻合。比如,注意展开一些必要的联欢、茶话、旅游等旨在促进组织成员间感情交流的联谊活动,为他们提供业余活动的场所,在客观上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创造条件。促进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有利于正式组织效率的提高。
②通过建立和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作出积极的贡献。非正式组织形成以后,正式组织既不能利用行政方法或其他强硬措施来干涉其活动,也不能任其自由,因为这样有产生消极影响的危险。因此,对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应该加以引导。这种引导可以通过借助组织文化的力量,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来实现。
组织通过有意识地培养、树立和宣传某种组织文化,来影响成员的工作态度,使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的共同目标尽量吻合,从而引导员工自觉地为组织目标的实现积极工作。正确的组织文化可以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工作与生活的态度,从而有利于产生符合正式组织要求的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