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评价研究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基金管理公司;业绩评价;核心竞争力;数据包络分析;Malmquist

  摘要

证券投资基金已经成为证券市场上一支特别重要的力量。截至2006年底,证券投资基金资产净值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份额规模合计6220.35亿份,基金投资者人数超过800万,对我国的金融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基金评价由于对投资者、基金管理公司、监管者等市场参与各方都有着非常现实的重要意义,其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金融业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虽然对于国外成熟的基金市场有一些专门的评价理论和方法,但各自都存在着一些不足甚至是致命性的缺陷,况且基金评价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通过几个指标的计算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更不能反映出基金的全貌。同时,我国金融市场的特点也决定了西方的基金评价理论和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评价。因此,深入地研究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评价理论和方法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本文以系统工程原理为方法论指导,在分析成熟市场已有的评价理论和经验的同时,不仅注重在理论框架上有大的创新,而且致力于针对我国这个年轻的基金市场构建有效而合理的评价体系。在研究思路、模型开发、理论方法、实证检验等方面都有若干突破和创新,包括进行了一些在基金评价研究领域属于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在研究思路方面,提出用效率和行为研究的思路来评价证券投资基金业,并首次真正完整地构建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评价体系。一方面从单支基金评价到基金经理评价,再到基金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评价,由小到大,层层推进;另一方面从基金的风险度量开始,到业绩评价、效率评价、行为评价、持续性评价,在充分考虑我国基金业的实际特点后,有针对性地构建合理的模型开展研究,分析逐步深入,为市场参与各方都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范例和评价思路。在模型开发方面的创新包括以下几点:1. 构建了非对称Laplace分布下的VaR,用该指标度量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更加符合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实际收益率的特点,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2. 构建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PCPC基金评价模型,不仅充分考虑了个别变量的特点如费率的暂时固定性,嵌入了评价者的主观偏好,并且克服了不同的市场环境对不同类型的基金造成外在影响所带来的评价结果不公的问题,同时避免了得到不现实和不公平的权重,弥补了一般基金评价方法的不足,能够准确地评价和区分不同类型基金的业绩;3. 提出用锥性来改进背景DEA并构建锥性背景DEA模型,以此度量基金相对于其它基金的吸引程度和进步程度,不仅能够帮助投资者找出吸引力最强的基金并根据吸引程度和进步程度做出决策,而且有助于基金的管理者识别潜在的竞争对手和更深入地衡量差距;4. 开发了带有子系统的模糊DEA模型,通过模糊化过程,该模型既可同时处理定量与定性指标,又可同时考察子系统与系统的相对优劣,能够充分满足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的需要,对其它行业的综合评价方法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5. 构建了基金类别的隶属度函数,有效地解决了基金公司投资研发能力评价过程中不同类型基金如何加权的问题;6. 设计了两种新的基金业绩持续性检验方法——转移矩阵法和整体持续性指标,其中转移矩阵法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表中的数值不仅反映了单个基金及各组基金在相邻两个阶段中的相对业绩保持情况,还反映了全部基金在两个时期中业绩排名的总体变化;整体持续性指标则旨在以一个定量指标考察基金整体排名的稳定性。在理论方法方面的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首次提出应根据不同的基金评价目的和需求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案,并结合我国基金市场的实际情况设计了5种以上针对不同评价目的的概念评价模型,分别是基金单期业绩评价的概念模型、多期综合业绩评价的概念模型、深入挖掘管理信息的概念模型、投资研发能力评价的概念模型、营销服务能力评价的概念模型和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多系统概念模型,每一个概念模型都是对传统基金评价思路的重要补充和拓展;2. 首次在基金业绩评价中引入了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来考察投资管理效率变化的规律,并借助PCPC模型求解Malmquist指数中的距离因子;3. 首次提出了对基金经理进行评级的可行方案,这是基金评价领域一个有益的尝试,满足了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这方面的需求;4. 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并构建了基金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这是基金业评价研究中开创性的工作。在实证检验方面的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首次考察了中国开放式基金的日历效应;2. 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近三年的羊群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分析;3. 首次检验了中国基金经理个人特征对其资产管理业绩的影响;4. 首次考察了不同的管理模式与基金业绩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