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长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912普通生物学[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活性部位。
【答案】活性部位是指在酶表面具有一些凹沟结构上,是酶分子与底物分子锲合形成复合物的位点。
2. 凯氏带。
【答案】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在根的内皮层细胞处于初生状态时,其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形成木栓质的带状増厚。对根内水分吸收和运输具有控制作用。这种带状结构是凯斯伯里于1865年发现的,因而称为凯氏带。
3. 行为。
【答案】行为是指动物在个体层次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在生理的变化所作出的整体性反应,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4. 基因表达。
【答案】基因表达是指通过DNA 的转录和翻译而产生其蛋白质的产物,或转录后直接产生RNA 产物的过程。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5. 维管植物。
【答案】维管植物是指那些发展出能较好的输导水分、无机盐、营养物质的输导组织的植物,它包括用孢子繁殖的低等维管植物(蕨类植物)和用种子繁殖的维管植物。
6. 内分泌。
【答案】内分泌是指激素是由细胞分泌到体外的,有别于另外一些通过管道将某些物质分泌到体外的分泌方式。
7.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答案】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在二级结构基础上的肽链再折叠形成的构象,如球蛋白、纤维蛋白。
8. 生产者。
【答案】生产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非绿色植物和自养型微生物)。
二、填空题
9.
双名法是瑞典植物学家
有一个学名。 创立的为物种命名的方法,使用的文字一般是_____,第一个词为_____,第二个词为_____,都用斜体;在二者之后也可以用正体标出定名人。每一个物种只
【答案】拉丁文;名词;形容词
【解析】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制定了双命名法,用两个拉丁名作为物种的学名,第一个是属名,属名是指名词,第二个是种名,种名是限制属名的形容词,属名相同亲缘关系相近。
10.横隔膜升降引起的呼吸动作称为_____呼吸。
【答案】腹式
11.动物组织是由形态功能类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多细胞的基本结构单位。分为_____、_____、_____和神经组织4种。
【答案】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
【解析】动物组织是在胚胎期由原始的内、中、外三个胚胎层分化而来的,根据其起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共同特性,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
12.所有蛋白质的起始密码子都相同,即_____。
【答案】AUG
13.根的根毛区的横切面上从外到内共包含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答案】表皮;皮层;中柱(答题顺序不能颠倒)
14.基因是_____的_____片段。
【答案】有遗传效应;DNA 分子
15.比较了不同生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他提出的光合作用通式为_____。 【答案】
16.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相邻核苷酸以_____连接成多核苷酸链。 【答案】磷酸二酯键
17.1968年,日本遗传学家_____提出的中性进化论认为,多数突变是_____。这些突变包括了_____、_____和_____三种。
【答案】木村资生;中性突变;同义突变;非功能性突变;不改变功能的突变
18.光敏色素以_____和_____两种形式存在。
【答案】红光吸收形式;远红光吸收形式
三、简答题
19.简述生物的研究方法。
【答案】生物的研究方法有:
(1)科学观察。观察是从客观世界中得到第一手资料的最基本的方法。
(2)假说和实验。假说必须是可以验证的,这是科学实验的重要原则,实验不仅意味着某种精确的操作,而且是一种思考形式。
(3)模型实验。如果由于种种原因,直接用研究对象(原型)进行实验非常困难,或者简直不可能时,可用模型代替研究对象来进行实验。模型可是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
20.简述脊索动物门的分类。
【答案】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动物,在其个体发育全过程或某一时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三大主要共同特征。包括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总称为原索动物。尾索动物亚门的脊索存在幼体的尾部,代表动物是柄海鞘。头索动物亚门的脊索纵贯全身,并向前延伸至背神经管前端,代表动物文昌鱼。
21.现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试述如何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生产出重组乙肝疫苗。
【答案】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克隆到一种表达载体上,导入酵母细胞,在酵母中合成乙肝表面抗原颗粒。经纯化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检测是否对活性乙肝病毒的感染产生抗性。
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重组到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内,通过对细胞培养增殖,增殖分泌乙肝表面抗原于培养液中,经纯化制成。
22.简述生态平衡主要特征。
【答案】生态平衡主要特征有:
(1)生物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与流动保持相对的稳定以及合理的比例与速度。
(3)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调节能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微扰平衡)。
(4)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平衡。
23.何谓“内共生学说”?其依据何在?
【答案】内共生学说是描述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的学说。
(1)内共生学说的主要内容
1970年,马古利斯等人提出真核细胞来自原核细胞的“内共生学说”。
这个学说可以用来描述线粒体的起源:一种需氧的原核生物被某种厌氧原核生物吞入胞内,可能被消化,也可能与吞入者共同生活。共同生活的结果是吞食者与被吞食者之间发生了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