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28公共政策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工作环境
【答案】工作环境是指真正与具体的公共政策过程发生作用的一般环境中较为具体的成分。公共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是指一般环境中的不同部分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聚合,具有多样性、变动性、主观性和人为性等特点。
2. 利益分析
【答案】在公共政策中,利益分析必须与事实分析、价值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并需要综合运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中:①人们在分析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是:分配什么利益,向谁分配利益,谁获利益多,谁获利益少等。这些属于事实层面的分析。②利益分析离不开价值分析,在利益分析中必须渗透平衡公平与效率的价值理念,为利益分析提供价值导向。③要在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中寻找利益平衡,化解利益冲突,必须通过规范分析,达到激励和约束多元利益主体行为的目的。
3. 公共物品与外部效应
【答案】(1)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指那些或多或少具有下面两个特征的物品(或服务),包括的内容有:
①个人很难拥有排他性的占有和支配该物品(或服务)的权力;
②个体对该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般并不或者很少会减少其他个体消费该物品(或服务)的可能性。与之相对,私人物品则是指那些基本上不具备上述两种特征的物品。公共物品的上述两个特征意味着,个体很难向那些消费这些物品的其他个体收取因提供这些物品而应当获得的合理补偿。其结果必然是降低了个体在提供这些公共物品方面的激励。这样,一方面,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或多或少地对公共物品具有需求; 另一方面,在没有市场之外的其他途径参与这些物品生产的情况下,市场并不能保证这些物品一定能够被生产出来。这显然意味着效率的损失。
(2)外部效应是指存在于市场之外而不受市场机制调节的活动或影响。如果发生在市场之内的某种活动,其影响范围超出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即这种活动的主要部分虽然在市场之内,但其延伸部分扩展到了不存在市场的地方,那么,这种市场之内的活动在不存在市场的地方所造成的影响就属于外部效应。具体的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 当存在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为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 政策问题构建
【答案】政策问题构建是指山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界定和问题陈述构成的过程。政策问题构建包括问题情境、元问题、实质问题和正式问题四种实质内涵。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为:①第一阶段,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②第二阶段,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③第三阶段,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④第四阶段,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5. 决策方法
【答案】决策方法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的方法。根据决策所面临问题的特点可以分为几种:①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②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③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④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⑤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6. 模型
【答案】模型是指主体为了某种特定的认识日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创造或选择一种系统,用于代表被研究的对象。通常把模型分为实物模型与理论模型。公共政策分析所讨论的对象经常既可以是定性相似,也可以是定量相似:既可以是外在的相似,也可以是内在的相似:既可以是结构的相似,也可以是功能的相似。
二、简答题
7. 对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公共政策分析虽与系统分析有密切联系,但它是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价的分析,因而与一般的技术分析不同。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
(1)政策问题
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完好地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不同于解决一般的技术问题。政策问题,作为分析中的独立基本要素十分复杂。问题的性质决定了相关政策形成过程的性质。
(2)政策目标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的前提。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
(3)政策方案
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体现政府行为的备选方案,集中了统治者的意志。在政策分析中应
严禁出现“形式上有多种方案的选择,实质上只有一种方案的选择”的“霍布森选择”。
(4)政策模型
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理解、操作、模拟与优化。
(5)政策资源
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政府的“作为”,以能提供多大的资源为基础,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条件。
(6)政策评价标准
整个政策过程,无论是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显然不同统治阶级的政治评价标准是完全不同的。
(7)政策效果
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成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效益大体有二个方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其中有些效益,可以用货币尺度来评价效果。有些效益,却无法用货币尺度衡量。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基本由两个因素所决定:一是政策执行的成本; 二是政策执行的结果。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高于政策执行成本时,政策效果是有效的。二者之间的差越大则说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高。反之,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低于政策执行成本时,至少说明政策效果是无效的。通常情况下,无效的政策结果都会产生负作用,在偏离政策目标的情况下,这种影响会更大。
(8)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在内的多种要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境因素。这些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果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其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国际环境。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所构成的政治文化,在社会变革时期,对政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9)政策信息
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入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经过转换(领导层的决策),输出作为所制定的政策内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
8. 试分析政策效果的类型。
【答案】公共政策效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直接效果。指公共政策的实施对所要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及目标群体所产生的作用。
(2)附带效果。由于公共政策是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制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其对社会全体成员不可避免地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对并非作用对象的个人、团体或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超乎公共政策制定者原来的目标和期望,成为该项公共政策的副产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