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发展探析

关键词:市民社会,当代中国,建构,民主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整个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大转型时期,这就使得资源流动、阶层分化、国家职能转换、社会整合、社会空间确立等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具有了现实可能的意义。这一经验层面变化的理论意义在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疆界的确立"或"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等问题的提出,表现了以国家本位主义为基础的总体性思路的危机。中国现实进程需求某种能够对这些问题做出分析和解释的理论出现,这时,市民社会理论(Civil Society)--一种源于西方、长于西方的经验--进入了中国学界的视野,并成为了显学。或许是因为对于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或许是对于现代化的渴望,人们不自觉地掉入到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陷阱之中。对西方市民社会模式盲目崇拜和模仿的心理,导致了用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生搬硬套中国现实,却忽视了这种理论对于中国的合法性,忽视了对本土经验和知识的研究,也忽视了中国自身发展对于形成中国市民社会的可能性影响。 本文利用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基于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考察,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改革开放后的现实,对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进行了详细讨论。认为当代中国已经出现了市民社会的雏形并具有着自发性与人为性并存、民间性与官方性并存、自主性与依赖性并存和分离性与合作性并存的特点。文章从这些特点出发,提出了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实现的目标和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笔者还对市民社会发展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文章除引言外共分四部分,内容与逻辑如下: 第一部分,市民社会概述。主要对17、18世纪的洛克、孟德斯鸠,19世纪的黑格尔、马克思以及现代的哈贝马斯等人关于市民社会的论述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对市民社会的特点与作用进行了揭示。 第二部分,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初现。首先回答了市民社会这一西方话语对于中国的效用问题,接着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分析,认为当代中国已具有了市民社会的雏形。 第三部分,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这是论文的主要部分,主要论述了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建构过程中的目标取向、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 第四部分,市民社会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这部分主要从公民的政治主体性、政治文化和法治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市民社会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积极影响。 文章中有以下一些新认识:①基于中国社会力量薄弱、国家力量强大的现实,我们在发展市民社会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演进与建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使我国的市民社会建构具有理性的特质,从而保证民主发展的有序性,使市民社会与国家保持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形成双赢的局面,以保证国家与社会的稳定。②大多数论者认为市民社会必然导致民主。笔者认为,市民社会对于民主不具有决定性,市民社会对民主化的扶持与推动的作用不可否认,但这种作用是有限度的。如果说在西方国家市民社会的自发发展使民主政治在这一基础上建立了起来,那么,在后发外源型国家,市民社会建立的人为性,政府推动性的特征,就使得市民社会与民主的关联程度有所下降。因此,在当代中国,把市民社会建构与民主政治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完全看成正比例的对应关系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逻辑。应该看到民主化的发展与诸多因素相关联,我们不应对市民社会持有盲目的迷信与乐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