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学位]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综合题
1. 采访从形式、性质上各有哪些具体方式?
【答案】(1)从形式上分,采访可以分为下列方式:
①个别访问。这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在平时的采访中,记者主要是靠这一访问形式从新闻人物或知情人物那里获取新闻材料,通常又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
②开座谈会,又称开调查会。记者可以就某个调查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
③现场观察,又称“用眼睛采访”。上述两种形式侧重用耳听,现场观察则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
④参加会议。一般而言,大凡会议都是集中总结、筹划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包括成效、经验、教训及间题等。与会者聚在一起讨论、建议,然后对下阶段的工作作出部署。
⑤蹲点,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
⑥查阅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受众来信、基层单位的工作情况简报以及各类剪贴、原始材料的文字记载等。
⑦改写,即把某一新闻线索或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另成一则新鲜的新闻。 ⑧问卷,抽样调查的主要形式。即记者根据题材的需要,按照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然后以纸面的形式,拟定出若干个简洁明了的问题,在街头或挨家挨户发送到有关受众手中,外地的受众可将问卷邮寄其手中。
⑨电话采访。因种种原因无法到现场的情况下,电话采访也未尝不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电话采访则可能是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的渠道。
⑩网络采访。近几年的实践证明,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既是大众传播工具又是人际交流工具,既可以发布新闻,也可以用于采集新闻、查阅资料及收集新闻的背景材料等。
(2)新闻采访从性质上分,具体为下述六种:
①常驻采访,是指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
②突击采访,是指在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性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这种采访任务紧迫,事先无法从容准备,全靠记者的经验积累和临场发挥。
③交叉采访,是指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
④巡回采访,是指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一般没有具体、明确的采访对象和报道题目。
⑤隐性采访,是指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日的的特殊采访活动。
⑥易地采访,是指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
2. 记者的新闻敏感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记者捕捉新闻线索离不开新闻敏感。记者的新闻敏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m 能从异常的情况中敏锐地捕捉到新闻线索。新闻线索常常出现在事物的变动过程中,有时这种变动不易被觉察,而只表现为一些细微的异常,但这些蛛丝马迹可能预示着某种重要的变化。记者如果不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那就会浑然不觉。相反,优秀的记者则会密切关注值得关注的风吹草动。
(2)能根据当前的宏观形势,高屋建领地发现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点。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人和事往往具有比较高的新闻价值。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事实(事件)中蕴藏的新闻价值,是记者具有新闻敏感的重要标志,这要求记者有开阔的视野。
(3)能敏锐地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时,新闻线索只是一些片断,一鳞半爪,不成系统,相互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现人们从未表现过的内在联系,就可能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优秀的记者常常能敏锐地发现人们熟悉的片断之间的新的联系,从而找到新闻线索,并将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这样形成的报道会对受众的吸引力更大,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那些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常常是最受欢迎的。
(4)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捕捉新闻线索。新闻线索瞬间消逝,感受到它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就能完整地挖出新闻事实(事件)。记者如果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他即使感觉到某一事件有很强的新闻性,有时也会因为深感采访或写作的过程较为艰苦而犹豫不前甚至望而却步。
3. 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答案】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均源于西方。
(1)记者招待会的渊源
美国白宫总统的记者招待会,大概是从总统接见记者脱胎而来的。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称之为“招待会”,伍德罗·威尔逊时期,记者招待会已形成制度,富兰克林·罗斯福是举行记者招待会最多的总统,肯尼迪总统把电视实况转播引进了记者招待会。现在美国总统直接出面举行记者招待会的次数不多,但白宫的新闻发布会却经常举行,由总统的新闻发言人主持,先发布新闻,然后回答记者提问。
美国总统重视记者招待会,有这样几个原因:
①利用记者招待会宣布政府的大政方针、重大举措,以及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作出反应,以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广为传播。
②通过记者招待会,可以了解舆论民情,并控制、引导舆论。
③记者招待会也是展览美国式民主和新闻自由的一个橱窗。
美国白宫总统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有许多“文章”,并非对所有记者都“一视同仁”。有材料介绍说,第一排总是为ABC , NBC , CBS 三大电视网和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等记者占据;
第一个站起来提问的总是驻白宫资格最老的记者,总统的助手们往往在会前授意白宫记者提总统准备好的问题。一般地方报纸和外国记者很难得到提问机会。
(2)我国记者招待会的起源和发展
建立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制度,是改革开放的成果,表明我国对舆论作用的重视以及党和政府在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化、透明度增强。
①解放前,在国民党统治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普遍运用记者招待会这种形式发布新闻。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和谈期间,中共代表团负责人周恩来就经常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中共对和谈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和谈的阴谋。
②解放后一个较长时期,运用记者招待会这种形式发布新闻少了。
③改革开放后,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才逐渐多起来,而且形成了制度。天津市人民政府是最早建立记者招待会制度的地力政府。从1981年5月起,天津市人民政府经常举行记者招待会,还组织记者到现场去开记者招待会,并把记者招待会和参观访问结合起来。
.1983年3月1日,我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宣布,从这一天起,外交部将经常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对国际问题的态度,宣布重要外事活动等。从那时起,外交部是国务院各部、委、局举行新闻发布会最多的一个部。国务院其他部、委、局和人民团体在1983年4月以后,也陆续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⑤每年一次的“两会”,都欢迎中外记者参加。会议期间必举行多次新闻发布会,安排有关官员和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情况,答记者问,同时用电视作现场实况转播。
③新闻发布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一度出现过多过滥的情况。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问题发出《关于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问题的通知》。199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纠正新闻发布会主办单位给记者赠送礼金及有价证券等不正之风又作出规定。这对新闻发布会有序而健康地进行,起了重要作用。
4. 你是怎样采访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 有什么经验?
【答案】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虽是两个不同的称谓,但实质没有多大区别,二者都是有关机构或个人向新闻界发布新闻或提供情况的一种方式,都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一种展现,都是现代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般情况,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发布新闻,往往以记者招待会的名义,而新闻发布会是各种机构向新闻界发布新闻或介绍情况的一种方式。
采访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要发挥主动性,积极大胆地提问,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消息发布出去。首先,要排除思想障碍,不能认为提问就是给领导出难题,也不能怯场; 其次,采访前要做充分准备,多准各问题; 再次,采访时要做到抢座位、抢提问、抢发稿。需要指出的是,在采访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过程中,提问是最重要的。以下是新闻发布会上的经验:
(1)突出重点,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新闻发布会是一个在规定时间内对记者提出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回答的特殊场合。在这种特殊场合记者就不应该再提出一些有资料可寻的问题,翻阅资料是他们的“课下作业”,不应该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