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342农业综合知识四[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城乡文化交流有何特征?

【答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文化交流的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就目前的城乡文化交流而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随着人口流动加快,城乡文化交流正进入一种持续的和广泛的状态。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其结果是农村文化从表层到深层正在经历一场“革命”。

(2)城乡文化交流中,形式上出现多样化。

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形式现在有些情况下还有必要,但已经不是主要形式,而且在减弱,相反民间的组织或个人在这方面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3)农村地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城乡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性基础。

就农村地区而言,在同城市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把握文化上的主动权。

(4)加快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城乡文化交流中农村文化再建的一个关键因素。

对于农村群体而言,即使有城乡文化交流,也不可能顺利地达到其预先所设定的文化目的,因此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完善城乡文化交流的根本保证。

(5)城市文化在城乡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增大和范围扩大。

现在作为主体的组织或个人多数是在一种经济目的的驱使下,去农村地区拓展领域。

2. 改革开放后农村教育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案】改革开放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取得新的进展,高中阶段教育也不断提高。

(2)农村成人教育有所恢复,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得到巩固.

(3)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师职务、年龄等结构渐趋合理。

(4)各级政府对于农村教育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基本确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新格局。

3. 农村文化变迁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答案】农村文化变迁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文化变迁的根本性动力。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人民公社的解体,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经济和农民生活的消费基本上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

(2)非农化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加速传统农村文化的变革。

“非农化”对中国农村发展而言,是一个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也是农村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

(3)传统农村文化在城市文化冲击下发生变迁。

城市文化通过大众传媒来影响农村文化,促使农村文化的变革。大众传媒是影响和改变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通过广播和电视等现代化传播工具,知识结构、社会视野、思想观念、文化心态等发生了显著变化。

(4)农村文化变迁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近代以来,农村文化逐渐处于开放中,随着交通信息的发展,具有民族特性的农村文化走向世界,而其他国家的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也为它所吸收。

(5)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是城市文化的传播者,把城市的现代文化引入农村,促使传统农村文化的变革。

4. 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

【答案】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1)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31)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农村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的意义: ①技业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农业生产是工业化的基础;

③中国的全人口以农村人口占主体的地位;

④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2)言心哲在《农村社会学概论》(1934)中开宗明义,从衣食、人口、经济、社会、政治、教育、历史、工业、都市等九个方面阐述了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意义。

(3)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需要

农村社会学家李守经主编的《中国农村社会学》,是我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本农村社会学教材。从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任务角度说明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意义,认为农村社会学对建设现代化农村,制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实现城乡协调和融合发展都十分必要。

5. 怎样理解农业政策的重要性?

【答案】农业政策的重要性:

(1)农业政策是国家、政党为维护农民的权益,促进、保护和扶持农业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制定的行动准则。

(2)农业政策的不断建立、完善,是适应国际、国内实际的需要,也是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6. 怎样理解和认识贫困?

【答案】贫困是一种状态,指人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以至于不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维持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

贫困可以分为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1)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①狭义贫困是指经济贫困,反映的是维持生活和生产的最低标准。

②广义贫困是除经济意义上的物质生活条件外,还涉及社会、文化、政治意义上的人际交往、宗教活动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即从广泛的经济、社会、文化范围来考察贫困。

(2)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绝对贫困是“泛指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 ②相对贫困指“温饱基本解决,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或能力很弱”。

7. 农村的传统婚姻观和当代婚姻观有哪些区别?

【答案】婚姻观是指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和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农村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地位和自身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农村社区人们的婚姻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农村的传统婚姻观和当代婚姻观的区别体现在以下两点:

(1)在传统社会中,农村妇女的婚姻观里有着很强的依附性和因袭性,而在现代社会中,农村妇女的这种依附和因袭观念在逐渐消亡。

(2)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女子的贞操节烈广为社会所重,但是,随着妇女运动的兴起,旧道德在不断地反思、批判、抵抗中开始瓦解,新的婚姻观念逐渐形成。对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妇女而言,婚姻已经更多地和自己的自由选择和个人生活幸福相联系。

8. 如何看待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答案】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1)传统社会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在传统社会里,农村文化为主流的文化中,城市文化的一些特征不突出或者被农村文化的一些特征掩盖着。农村文化是一片又一片覆盖着,彼此连接,在地域上构成强大的文化“板块”。城市文化作为点状分布,在农村文化的包围下,相对孤立地存在,还不具备突破这种包围,使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在地域上出现扩大化的趋向。

在近代以前,农村文化比城市文化更具有文化吸引力和创造力,中国士绅阶层的文化故乡并不是城市,而是农村,城市只是他们人生中到过的“驿站”。

(2)现代社会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在近代中国发生的人口移动,使城市人口达到空前规模,形成近代城市文化,而农村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