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718广播电视艺术基础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见于______的______。
【答案】王国维; 《文学小言》
【解析】“文学者,游戏之事业也”出自王国维的《文学小言》。《文学小言》是王国维早期的学术随笔,从文学本体论、价值论、分类法等不同层面提纲掣领地勾勒了作者早期文学思想的精华。它不仅奠定了王国维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且鲜明地体现了古典传统与现代意识的通融,在20世纪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文学创造材料虽是精神现象,但其来源只能有一个:______。
【答案】社会生活
【解析】社会生活是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惟一源泉,离开了这个客体,就没有文学创造。
二、1
3. 移情
【答案】移情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此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三、论述题
4. 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价值诠释活动?
【答案】(1)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信息密集的文化产品,无论是对于创作者抑或是对于读者,文学都关乎他作为生命主体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中探索某种文化价值和意义。文学接受因而表现为文化价值的阐释活动。
(2)文学的价值阐释属性来源于文学作品独特的人文品格和深刻的人文关怀。阅读文学作品的读者,从自己的主观兴趣出发,并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来与作家对话,以寻求或建构自己希冀的
文化价值,从而使自己更有意义地生活。
(3)文学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是通过解读一部文学作品,阐释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民风、民俗。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宗教价值,是文学的文化价值中较为重要、较为深层的阐释价值。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最为重要也最为深刻的是其中所蕴涵的哲学价值。
5. 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答案】由于期待视野不同以及期待视野自身的发展变化,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的动机是不一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审美动机
即人们常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是读者希望通过接受文学作品而获得情感' 俞h5}, 并感到自由、轻松、平衡、协调的阅读期待。人永远有着向往自由、积极进取、追求完美的天性,有着力图超越自身而趋向崇高的欲望。优秀文学作品中潜在的无限想象空间,真挚的情感境界,美妙的人生理想,正可以满足读者的这种期待心理。
(2)求知动机
即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熟悉人类某种生活状态,了解各类知识的动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许多革命领袖,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更注意的是作品中涉及的与当时的政治斗争、革命斗争有关的内容; 某些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有时也借助文学作品来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典章制度、民俗风情、文化变迁、医药农工等有关知识。
(3)受教动机
即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曾力图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探寻生活的航向,求索人生的答案,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以求成人成才,其中体现的便是这样一种受教动机。
(4)批评动机
这主要表现在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与普通读者不同,这些专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
(5)借鉴动机
这主要表现在作家,尤其是初学写作者的阅读过程中。这些读者,常常是为了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的。因此,对于自己特别崇拜的作家及作品,他们往往会反复阅读,仔细揣摩,甚至摘录抄写,记忆背诵。
6. 结合相关的文学理论知识,谈谈你对以下两段文字的理解。
高行健说:“我想要说明的是,文学也只能是个人的声音一一而且,从来如此。文学一旦弄成国家的颂歌、民族的旗帜、政党的喉舌,或阶级与集团的代言,尽管可以动用传播手段,声势浩
大、铺天盖地而来,可这样的文学也就丧失本性,不称其为文学,而变成权利和利益的代用品。”
莫言说:“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段、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作家是有国籍的,这毫无疑问,但优秀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
【答案】(1)文段观点
①高行健认为文学应该坚持其独立性,不应成为政治的从属品,阶级或集团的发声器。动用国家机器或许可以造成声势浩大、人尽皆知的局面,但终究会失去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内在规定性。
②莫言认为文学可以是没有国界,没有等级,超越政治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的文学,关注人的命运和意义,应该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他强调文学创作的自主性和纯粹性。
(2)对两段文字的理解
①中国“诗言志”的传统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等,都表达了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思想。不过,在中国,这种“作品是作者情志表现”的观点,与“作品是世界反映”的认识往往和谐共存。南北朝刘姗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人享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钟嵘在《诗品序》中也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作品作为“物之感人”的产物,既是对“物”的世界的再现,也是对“人”的心灵的表现。
②西方表现论和模仿论
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文学思想产生得较晚。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表现为:
a. 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 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b.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批评。
c. 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③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文学的表现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是有区别的,后者可能是率性而为,而文学表现要想取得成功,则要经过深思熟虑。有些作者可能出口成章,这要靠平时的经验和学识上的积累,在积累过程中无疑也是付出了很多心血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珊·朗格指出: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艺术家将那些在常人看来混乱不整的和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
到了20世纪60年代,福柯的话语理论对作者做了谱系学的研究。他认为,写作的本质并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