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631文艺理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古典文学理论认为,构成文学作品基本要素的是______。
【答案】文学形象。
【解析】文学形象是古典文学理论中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它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文学形象中包含了深刻的社会生活的本质与内涵,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在意蕴,同时文学形象的运用也是文学不同于哲学、宗教、科学之处,其塑造得成功与否,是衡量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志。
2. 文艺学分为文学批评、文学史、______。
【答案】文学理论。
【解析】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二、1
3. 纯文学
【答案】纯文学是近现代西方唯美主义思潮的文学主张。纯文学论者主张艺术至上,认为艺术本身就是目的,他们反对文学中的道德因素和理性因素,否定文学的功利性、社会性,将文学看作个人的消遣。纯文学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康德等人关于审美活动非功利性的论述。1873年,英国佩特在《文艺复兴史研究》一书中,提出艺术是生活的目的,表现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其后的王尔德、叶芝等人也有类似的主张。
三、论述题
4.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答案】之所以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原因在于:
(1)人不是机械的信息接收器,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有意志、有目的的。人能用“内在的尺度”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就是人能依照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意志去衡量对象和进行生产。这就是创作主体之所以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和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根本原因。
(2)创作主体的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创作客体的选择上。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后选择的。其次体现在实际创造过程中对“具体客体”的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和情感化、观念化,也就是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因此,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5. 文学是虚构的,但人们又强调文学的真实性,请通过具体作品论述二者是否矛盾。
【答案】文学的虚构性与真实性并不矛盾,并且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创作出符合艺术标准的文学作品。
(1)虚构对文学创作意义重大,整个文学都是虚构出来的
虚构是一种艺术创造,但并不是凭空捏造,虚构故事一定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写人物要符合人物行动和人物性格的逻辑,要有情理的根据。更为重要是,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可以虚构,但作品所表现和包容的情感是不能虚构的。虚构中必须凝结作家的真实情感,凝结作家真实的情感体验,作家在创作中必须将自己最宝贵的最真挚的情感和心灵寄予作品和人物。
例如,席勒的《强盗》,别林斯基评论这部作品时认为,“在这里说话的,不是人物,而是作者; 在这整部作品中,没有生活的真实,但却有感情的真实; 没有现实,没有戏剧,但却有无穷的诗; 情势是虚伪的,情节是不自然的,但感情是真实的,思想是深刻的”。因此,感情的真实是文学艺术虚构的生命,任何半点虚情假意都将损害文学艺术作品的虚构的艺术感染力。
(2)文学的真实性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要求艺术的真实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虚构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生活真实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在虚构性情景之中,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以此作为自己的目标。艺术真实需要作家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运用形象思维,也就是虚构的手法。
例如,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一国演义》,它虽然取材于历史史实,但它对二国时代的战乱所作的并非是历史的如实淦释,而是主体化的艺术创造。这不仅表现在它的“七实三虚”上,就是那些有历史依据的人物、事件、场面、细节描写,也都为主体意识一一“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观念与劳动大众的是非善恶美丑标准的混合一一所浸透,并子以生发、改造、夸饰、变形的表现; “乱世英雄”的艺术典型不是历史上那个曹操的本来面目的再现,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它不是生活的真实,却符合艺术创造的真实。
6. 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口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答案】(1)文学话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的区别
①科学话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素朴单纯、千篇一律。
②日常言语由于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
③文学话语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的手段,也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相对于指称明确的科学语言而言,文学话语常用来表达或激发情感和态度。它比日常言语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同时也更含蓄、多义、模糊,有限的言语中往往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2)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的原因
①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
②一般不作为说理的手段,也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
③作为叙述、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文学话语采用隐喻、暗喻、转喻、暗示、象征等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情思。
④文学话语甚至使用“陌生化的语言”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普通的语言被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点到,这些阻拒性的话语迫使人们对语言产生强烈意识,使对象更加具体“可感”,从而更新对那些日常性言语的习惯性反应,更新这个语言所包容的生动的世界。均文学言语的虚构性常常制造某种处在变化中的情境,这种叙述会出现多种可能性。
7. 试论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的异同。
【答案】“摹仿说”是关于文学起源和文学本质的学说,它起源于占希腊。“摹仿说”认为艺术作品起源于对于现实的摹仿,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世许多文艺理论家、艺术家都持这种观点。其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此进行了精妙的论述,两人对文艺创作活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但作为古希腊杰出的思想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二者都具有完整的、个性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摹仿说”只是建立在他们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上的一部分,因此具体阐释和最终结论都存在较大的不同。
(1)相同之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文艺的本质在于模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世界。柏拉图认为文艺创作是模仿感觉世界的活动,艺术品就是由感性事物引起人的灵魂对美的理式的回忆而产生的,是低于现实世界和理式世界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文艺是创造性的模仿。他认为宇宙间的事物都是物质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的模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从质料发展成为形式的有机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2)不同之处
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摹仿,而现实世界本身是对于“理念”的摹仿,因此艺术作品就是对摹仿的摹仿,距离真理性的“理念”隔了两层。正是因为这样的艺术本质观,使得柏拉图认为艺术家作为摹仿者是缺少“真知识”的无能的人,包括荷马这样伟大的诗人亦不过如此,因为他们不能直接摹仿“理念”,只会制造出一些和“理念”相隔甚远的影像。而且,艺术家对自然一一即“理念”的影像的模仿,不过像“拿一面镜子到处照”。因此,他认为艺术家作为摹仿者也只是机械的临摹者,至多是“影像”的复制者。后世的一些理论家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把艺术家称作“仿造者”。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在柏拉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虽然同样承认艺术作品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但不同于柏拉图的是,亚里士多德队为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因而对于现实世界进行摹仿的艺术作品本身也是具有意义的。同时,他明确提出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因此,艺术比现实更为真实,其所摹仿的绝不是柏拉图所言的世界的表象,而是现实世界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也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充分肯定了艺术创作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即艺术家作为模仿者并非由于无能,而是天性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