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313历史学专业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1954年宪法
【答案】1954年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广大人民意志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确认了人民革命的伟大成果和建国后经济上、政治上的胜利,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和集中行使最高国家权力。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规定了公民享有在法律上一律平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等权利和自由。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根本大法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政权建设、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皇姑屯事件
【答案】皇姑屯事件是日本关东军谋杀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事件。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
3. 五五宪章
【答案】五五宪章是1932年12月国民党为回应民间的宪政要求,于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由立
1933年1月,1936法院起草的宪法草案。立法院正式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案前后七易其稿,
年5月5日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称“五五宪草”。宪草计8章147条,其主要特点是:规定了行使政权之国民大会,总统集权的五院制中央政府,对人民之自由权利采取法律限制主义。
4. 中共八大
【答案】中共八大是指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中共八大是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大会。它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 少年中国学会
【答案】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的一个著名社团。1918年7月,李大钊、王光祈、曾琦等人在北京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学会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学会在1923年以后出现分化,其中的左翼多数加入中国共产党,右翼多数加入中国青年党(国家主义派)。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存在时间最长的社团。
6. 工业七十条
【答案】工业七十条,又名《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是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六日党中央起草的关于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的草案。该条例是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国营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主要针对当时工业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相应的规定。该条例主要内容如下:①规定国家与企业之间实行“五定”、“五保”;②限制企业党组织对生产行政工作的干预过多,禁止把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引申到车间、工段和科室;③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④每个企业必须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⑤明确规定技术人员和职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⑥强调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⑦规定企业的主要管理权力集中在厂部;⑧规定企业必须实行全面的经济核算。
7. 满铁
【答案】满铁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是从1906年~1945年在中国东北存在的一家日本特殊公司。它是日本经营满洲的核心,在极盛期里握有了80多家关联企业的股权。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曾被称为“旧本在中国的东印度公司”,即以公司的名义实行殖民侵略。因此满铁也被称为“殖民会社”。
8.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中国七届二中全会是1949年3月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中央全会。毛泽东向全会作了报告。全会集中讨论了夺取全国胜利,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的问题。指出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会议还着重研究和规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诸方面的基本政策。全会号召在胜利面前,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与思想上的基础。
9. 洛川会议
【答案】洛川会议是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后,中共中央改红军为八路军,开始国共间的第二次合作。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决定任毛泽东为书记,重新组成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会议期间还决定建立中央军委前方军分会,朱德为书记; 建立长江沿岸委员会,周恩来为书记。
10.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答案】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1978年5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两种执政指导思想的讨论,实质上是文化大革命路线和实施经济建设的改革开放路线的较量。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文章,阐明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惟一标准”;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而且是检验党的路线是否正确的“惟一标准”。这次大讨论为全国范围的拨乱反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二、论述题
11.简述民盟的解散及中间路线的破产过程。
【答案】(1)中间路线或第三条道路的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这种思潮的兴起是随着国共两党谈判的恢复及随之而来的中间党派的活跃而出现的,在政协会议前后达到高潮。全面内战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内还有人积极宣传,而且更系统化更理论化了。在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立“中国型的民主”以后,1945年12月15日,施复亮在《国讯》上发表了《论中间派》一文,提出中国应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社会中有左中右的分野,“左派”要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右派”要走的是殖民地资本主义道路,这都不是中国所应走和能走的,只有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中间政派,才能造成自立的经济和独立的国家。在这里,虽然还未出现“中间路线”一词,但已经对它的内容和实质作了说明。
(2)1946年6月22日,张东荪在《再生》第118期发表《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连同1947年3月20日在《观察》2卷6期发表的《追述我们努力建立“联合政府”的用意》认为,联合政府的办法就可以逐步改变国共两党的性质。张东荪的这个认识和主张,在中间党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也是民盟努力调解国共两党关系的出发点之一。
1946年7月至1947年5月,(3)宣传论述中间路线最有力的还是施复亮。他先后发表了《何
谓中间派? 》、《两条道路,一个动力》、《“第三方面”的组织问题》等文章,对中间路线的内容、地位、作用作了反复的论述。阐明了:①中间路线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国共两党的政策都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只有中间路线才代表他们的利益。②中间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实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资本主义的经济。③对外兼亲美苏。对内主张调和国共,强调中间派不是中立派也不是调和派。④中间派在思想上应当是自由主义的,在行动上应当是和平的改良的。⑤政协路线在本质上是中间派的政治路线。⑥呼吁国共以外的一切民主党派组成强大的中间党派以发挥在政治斗争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4)施复亮等人的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中间路线,在中国是行小通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所起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力争和平民主,采取孤立蒋介石的方针的时候,它的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冲击封建买办法西斯统治的进步作用是主要的。当中国人民用武力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已成定局的时候,它的不利于革命的消极的甚至反动的作用,就是主要的了。到这时,坚持和继续鼓吹中间路线的,就剩下极少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