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科技大学401企业战略管理(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具体活动控制
【答案】具体活动的控制是指保证企业职工个人能够按照企业的期望进行活动的一种控制手段。具体做法有三种形式:
(1)行为限制。行为限制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物质性的器械或装置来限制员工的行为。二是行政管理上的限制。通过这种限制,员工必须按照各自的职责进行工作,避免出现不符合企业预期的行为。
(2)工作责任制。这是一种具有反馈性质的控制系统。这种系统不仅仅是为了检查与考核职工的行为,更主要的是要激励职工的行为,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确定工作责任制是为了使职工明确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了解每个人的活动会为高层管理人员注意到,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奖励或惩罚。
(3)事前审查。是指在职工工作完成前所做的审查,这种审查可以纠正潜在的有害行为,达到有效的控制。
2. 企业文化冲突
【答案】企业文化冲突是指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特质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时所产生的撞击、对抗和竞争。企业文化冲突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不同类型、不同模式、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历史阶段的企业文化的不同特质所构成的基本价值观之间的过分悬殊造成的。在同一文化类型内部也会由于群体意识、社会心态、价值观念的不同而发生冲突。企业文化冲突的结果有时是融合不同质的企业文化,改变原有的文化性质,使自身的企业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有时会变更企业文化特质,使原有的企业文化完全为他种企业文化所代替,产生新的文化。
3. 变革型实施
【答案】变革型实施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的战略中选用的模式之一。在变革型实施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重点研究如何在企业内实施战略。他的角色是为有效地事实战略而设计适当的行政管理系统。高层管理人员本人或在其他各方面的帮助下,进行一系列变革。这种模式多是从企业行为角度考虑战略实施问题,可以实施较为困难的战略。这种模式的缺陷是:只能使用于稳定行业中的小型企业,如果企业的环境变化过快,企业来不及改变自己内部的状况,这种模式便发挥不出作用。同时,由于自上而下的实施方式,这种模式不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4. 进入障碍
【答案】进入障碍是指阻碍潜在的进入者或新的进入者进入某个行业,并对该行业构成威胁的因素。可以构成行业的进入障碍的主要因素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资金的需求、转换成本、
分销渠道、原材料与技术优势、政府政策等。
5. 命令链
【答案】命令链是一种不间断的权力路线,从组织最高层向最低层延伸,澄清谁向谁报告工作、谁对谁负责的问题。企业中每一位管理者在命令链中都有自己位置。每位管理者为完成自己的任务,都会被授予一定的权力,并承担一定的责任。
6. 财产清算或撤退战略
【答案】财产清算和撤退战略的目的是从竞争地位弱的经营业务中撤出时,尽可能多地获得一些资金。企业退出的时机,应该把握在企业对退出的后果仍能有影响力的时候进行。企业要从市场上成功地退下来,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收获战略; 二是迅速放弃战略。收获战略是指企业尽可能地从经营单位中收回现金的战略。实施收获战略的方法一般有三种形式,即削减经费和成本,减少资产与削减产品。迅速放弃战略是指企业在衰退的初期就把有关的经营业务卖掉,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回收投资的战略。
7. 瘦狗业务
【答案】瘦狗业务是指在根据有关业务和产品的行业市场增长率和企业相对市场份额标准划分的波士顿矩阵中具有低增长、弱竞争地位的业务。这类业务处于饱和的市场当中,竞争激烈,可获利润很低,不能成为企业资金的来源。如果这类经营业务还能自我维持,则应缩小经营范围,加强内部管理。如果这类业务己经彻底失败,企业应及早采取措施,清理业务或退出经营。
8. 效能
【答案】效能是指在管理工作中做正确的事情。它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战略决策时,要考虑哪些方案更符合企业目前所处的环境,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具有单一经营业务的企业的能够影响企业效能的重大环境一般很少发生变化。但是,当影响效能的重大环境发生变化时,由于环境变化发展缓慢,企业需要形成某种战略,合理地处理所面临的内外部变化。从企业不同层次的战略的作用来看,公司战略和业务战略注重改进效能的问题。
二、思考题
9. 如何从更深的层次认识企业文化?
【答案】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工作作风,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形象。它不单包括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社会心理、技能、方法和企业自我成长的特殊方式等各种因素。企业文化是若十个基本假设的模式。这些假设是由特定的群体在学习处理外部适应性与内部一体化问题的过程中,创造、发现或开发出来,并且已在群体内完善而有效地运行。因此,该群体有责任教授新成员以这些假设作为正确感觉、思考与理解上述问题的手段。要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企业文化,就需要理解企业文化这一定义的七点含义:
(1)基本假设的模式
一般地讲,企业文化可以在三个层次上进行分析:
①文化的表层结构。即企业的建筑物、技术、办公室的布置等看得见的行为方式,以及一些公开的文件资料。在表层结构里,这些资料容易收集到,但往往难以解释。
②研究群体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一般不能直接观察到,需要与企业组织的主要成员会谈,或分析企业组织的文件资料和图表,才能得出结论。价值观仍属于企业文化的浅层部分,只反映出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解释、思想中愿意承认的概念,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文饰。群体成员的真正内在的原因往往被掩盖,或者没有被人察觉。
③进一步研究群体的基本假设。基本假设,是指人们在揭示文化的深层结构时,为了正确地认识文化的本质而提出的关键性的假设,以便进一步验证。这种基本假设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实际上决定着企业群体成员的感觉、思考与理解方式。研究企业文化,需要将这些无意识的基本假设带回意识之中,通过研究人员与群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揭示这些假设。
(2)特定的群体
一个特定的群体是由这样一些人组成的:
①他们在一起的时间较长,以共同分担一些重要问题;
②他们有机会解决这些问题,并能观察问题解决以后的效果;
③他们接受新的成员。
一个群体如果在生存发展中具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其成员能够保持一定的均衡性或稳定性,又能共同分享这些经验并向新成员传递,这个群体就拥有一个坚定而又极有特色的文化,即有文化优势。如果一个群体的成员经常变换不定,又没有处理过任何困难的问题,则处于文化的劣势。
(3)创造、发现或开发
这方面的问题涉及到群体学习机制的性质。一般地讲,群体的学习存在两种情况:
①积极解决问题。在积极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群体试验各种反应方式,从中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群体就会继续使用这种有作用的反应方式,直到它不起作用为止。因此,这类文化因素富有创新性。
②回避矛盾。在回避矛盾的情况下,群体只要学到某种成功的反应方式,就很可能无休止地使用下去,不去考虑引起矛盾的原因是否仍在活动。这种回避矛盾的学习机制构成另一类文化因素,即更具有稳定性的文化因素。
实际上,这两种情况常常相互交织,但它们的结构不同,必须加以区分。如果一个组织的文化是由上述两类文化因素共同构成的,而分析人员只想研究其中一种文化因素的变化情况,则需要分清企业文化中哪些方面是为解决问题而设计的,又有哪些方面是为回避矛盾而设计的。
(4)外部适应性与内部一体化的问题
①外部适应性问题。是指那些最终决定着群体在环境中生存的问题。在群体中,以往的文化经验为成员们提供了理解环境的手段,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成员们控制环境。但是,总有一些环境因素是群体难以控制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群体的命运,群体对此需要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