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一).... 2

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二).. 18

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三).. 28

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四).. 37

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五).. 49

一、简答题

1. 依恋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会对儿童的社会交往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

【答案】(1)依恋的定义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依恋形成的因素

①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贯地予以满足。如果父母对孩子过分关心,如母亲不停地对孩子说话,不管孩子是不是在听或是在睡觉,孩子就很容易出现回避型的依恋,即通过对母亲的回避使他们免受过度刺激的干扰。而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则常常会体验到不一致的抚养行为,这类幼儿的母亲只给孩子最基本的照料,对孩子的各种信号不敏感或不做反应。然而,当孩子开始探索时,母亲会打断他们,使他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②儿童的特点。依恋作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双向关系,必然受到孩子本身特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早产儿、难产儿、出生时就有先天疾病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照料。在贫困家庭中,这样的孩子出现非安全型依恋的比例较高。但是当父母对于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付出足够的耐心时,或者这些孩子的身体状况也不是特别差时,他们同样可以形成安全型的依恋。

③文化因素。安斯沃斯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美国文化背景,所获得的依恋类型及各类儿童的百分比也是对美国儿童研究的结果。事实上,依恋类型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各种类型在人群中的比例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

(3)依恋对儿童的影响

①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儿童在经历依恋的四个阶段的同时,会建立起一种与抚养者的持久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使他们在任何时间或地点都将依恋的对象作为一个安全基地。这种内部表征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可能称之为内部工作模型。当婴儿对其照料者产生依恋时,会建构起一个关于照料者、自己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心理模型或特征。这种心理模型包含关于自己和他人的预期。婴儿运用该模型解释事件,并预期在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对依恋对象的可获得性所产生的一系列期望,在自己面临困

难时是否可获得支持,以及自己与照料者之间的互动等,都可由内部工作模型作出解释。这种特征会成为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并贯穿于儿童期、青少年期以及成年期。

②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形成非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出现内化或外化的情绪、行为问题的比率远远超过了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幼儿。

③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研宂发现,依恋具有传递性,幼儿早期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在幼儿长大为父母时,也更容易与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

2. 成年晚期面临的三大挑战、四项任务及主要心理卫生问题是什么? 结合老年期生活实际谈谈你对SOC 模型的解读或评价。

【答案】(1)成年晚期面临的三大挑战是:

①适应生理上的变化;

②重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

③形成新的生活结构。

(2)四项发展任务是:

①接受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②促进智力发展;

③将精力投入到新的角色和活动中;

④形成科学的死亡观。

(3)①西方心理学家提出的SOC 模型的基本内容

西方心理学家提出的SOC 模型是成功解决成年晚期适应老化的理论模型。根据该理论模型,适应要整合以下三种过程:

a. 选择,确认最有价值或最重要的机遇或活动领域;

b. 最优化,有效地分配和提炼资源,以便在所选择的领域中发挥更高水平的作用;

c. 补偿,在资源减少的情况下,确定一些可以弥补损失和将其对功能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小的策略。

②对该理论的评价

人到老年,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资源的变化:时间可能比较多,但身体健康不佳,也可能缺少经济来源等。因此,老年人要想获得生活满意感,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个具体目标(放弃某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作为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然后有效地投入内部资源(精力、想法、

,同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聘请技术顾问等),以便发挥最大的作用。SOC 模型给老年人计划等)

最重要的提示是,性别、年龄、民族以至于经济收入并不能预测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或生活满意度,幸福与否依赖于这样一种能力:通过对有限资源的管理,个体设法减轻生活应激事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以便继续承担有价值的角色和从事有价值的活动。

3. 如何理解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小学生思维能力、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如何?

【答案】(1)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规律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①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②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大约是在三、四年级;

③思维结构趋于完整,具备了一切逻辑思维形式,包括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且辩证思维形式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辩证概念的发展优于辩证判断和辩证推理的发展;

④思维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一般趋势是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具体到不同的思维对象,不同学科、不同教材的时候,思维发展常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

(2)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特点:

①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

儿童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过程。掌握概念不是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发展,对已掌握的概念不断加以充实和改造。

a. 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深刻化

小学儿童的概念水平逐渐以本质的、一般的因素为形成的基础,逐步形成深刻而精确的概念。小学儿童概念的深刻化是他们思维发展的重要方面。

小学儿童概念掌握表现了阶段特征:

第一,低年级儿童“不能理解”的概念较多,多用“具体实例”、“直观特征”掌握概念; 第二,小学中年级儿童正处在概念掌握的过渡阶段;

第三,高年级儿童“不能理解”的概念较少,逐渐能根据非直观的“重要属性”、“实际功用”、“种属关系”掌握概念,而且“正确定义”占极大比例。

小学儿童概念的深刻化是其思维发展的重要方面。小学儿童只有正确而深刻地掌握概念,才能顺利地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判断、推理,理解客观事物,并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 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丰富化

儿童入学以后,概念在日益丰富。字词概念发展和数学概念发展可以作为小学儿童概念丰富性发展的研宄的突破口。

第一,字词概念的发展

——五种水平

研宄发现,小学儿童选择不同字词概念的定义或下定义时,都表现出五种不同的水平:错误

的定义;概念的重复;功用性或具体形象的描述;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本质的定义。

——小学儿童的字词概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