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含义

①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

②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学校培养人的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而又仔细的,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是一腻而就的事,对学生的培养要靠日积月累。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将教育目的具体化,明确在某一时段内,教一门学科或组织一项活动时,希望学生在认知、情感、行动和身体诸方面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操作,越便于评估和改进。

(2)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更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课程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新教材的难度过大,与中小学实际相脱节。

【答案】(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①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②继续改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③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3)继1958年《国防教育法》之后,美国立即开始关注、探讨中小学教育改革问题。在美国科学院领导下,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科学家聚集在一起,通过了改革中小学课程的报告。会后,心理学家布鲁纳以《教育过程》为名发表了报告。其基本思想是:

①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

②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

③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

④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4)这次会议为60年代美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指出了方向。会后关键的下作是编制教材。以科学家为主体,也邀请了一些教师参加编写工作。但是新教材编出后在试用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由科学家担任主编的教材,有知识深度,但缺少教学法经验,上课时,大多数教师不能使用,学生不感兴趣,只有少数教师经过训练才能使用,引起了大多数师生反对,所以投有达到预期效果。

3. 《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学专著。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论演说家的教育》主要内容

《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由昆体良创作,是昆体良约二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又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具体内容包括:

①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最高道德修养的演说家。演说家的培养分为四个阶段:家庭教育、初级学校、文法学校及雄辩术学校。

②幼儿教育。昆体良非常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幼儿教育可以在德行和知识方面为雄辩家的培养打下初步的基础,主张应尽早让儿童接受学校教育,

③学校教育。昆体良认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他看来,学校里学生集中,不但有结交的环境,也有竞争的、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因此,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能很快地胜任演说家的角色,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

④教学理论。在总结长期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昆体良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倡导因材施教,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坚决反对体罚。

(2)总结

《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部研究教育理论的著作,但称其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的说法是错误的。

4. 英国公学即英国公立学校。

【答案】错误。

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属于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教育,具有中等教育的性质。公学一般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的,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等均高于同时期的文法学校。名为“公学”,实际是一种私立的寄宿学校,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这种学校全靠私人捐助,拥有大量校产,不受政府资助和干涉,是典型的贵族学校。修业年限一般为5年,英国著名的公学有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因此,公学并不是公立学校。

5. 凯兴斯泰纳提出的“公民教育”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教育“陶冶”人的思想、性格和意志,把他们训练成为“爱国”“忠君”的顺民。

【答案】(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他的政治理想是要建立一个“文化法治的国家”。为实现这个理想,现有国家有着双重任务:维护国家内在与外在的安全及其公民的身心健康; 向伦理化社会发展。逐步实现人道国家的理想。凯兴斯泰纳关注当时国家间的

对峙关系,把“自我保存”看做国家的重要职能,把“自我完善”看做自我保存职能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通过给予每个人以最广泛的教育,使他们大体上懂得国家的职能,并有能力也乐意尽最大努力担负起他们在国家组织中的职责。他指出,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在他看来,“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各三项品质:①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 ②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③还要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3)综上所述,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人的能力与品质的教育培养,让他们成为热爱祖国、效忠祖国的好公民。

6. 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理由如下:

(1)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来看,高智力者,创造力可高可低; 低智力者,创造方定低。反过来看,高创造力者,智力较高; 低创造力者,智力可高可低。

(2)智力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创造力还受到知识、人格特征、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二、简答题

7. 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答案】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系统影响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学校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共性和个别差异性,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计划、措施进行的同时,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每个教育对象,有的放矢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采取特殊的有效措施,加以个别指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弥补每个学生的短处和不足。

(2)学校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