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709美术理论(含中外美史、艺术概论)之艺术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艺术思潮
【答案】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艺术思潮往往具有两个特征:新的艺术思想,其中包括新的创作主张、创作倾向、艺术手法及体现出的风格特色; 形成影响广泛的群体性潮流,表现为在一定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下的群体性活动。如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等。
2. 艺术符号
【答案】艺术符号是符号学文学批评的术语之一,语出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人论》。卡西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或符号体系”,它是对“人类经验的构造和组织”。艺术符号与日常言语符号的差别不在手段而在日的,前者表现美感,后者表现概念。后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概念的符号”,她认为艺术符号不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更是浓缩情感记忆的生命精神。艺术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即声音与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二者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完全是使用语言的社会集团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习惯。
3. 时尚
【答案】时尚是“时间”和“崇尚”的相加,在这一简化的意义上,时尚指短时间里人们对社会某项事物的一时崇尚。这种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消费、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时尚的特征主要有:①短暂性,是指一种时尚的短暂性,而并非指时尚的全部发展历程; ②阶层性,是指时尚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团体之间是互不相同的; ③包容性,时尚保罗万千,其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复古中时尚,二是时尚跨越国界。
4. 题材
【答案】题材是艺术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提炼和概括的内容。题材来自社会生活,但又经过了艺术家的选择和加工,成为作品主题得以表现的基础。广义的题材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狭义的题材是指构成作品内容的基本材料,也就是作品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在小说、电影、绘画等作品中,题材就是指作品所具体描绘的事件、人物和故事。
5. 制片人
【答案】广义上的“制片人”包含三重含义:①制片人是指负责整个影片或电视剧摄制资金的策划人、融资人; ②制片人是指在专业技术上负责整个影片或电视剧项日制作人; ③制片人是指影
片或电视剧的投资者本人。制片人是电影或电视剧的最高管理者,全权负责“挑本子、找款子、组班子、卖片子”等工作。他们负责、统筹并指挥影片的筹备和投产,有权改动剧本情节,决定导演和主要演员的人选等,并且大多懂得电影艺术创作,了解观众心理和市场信息,善于筹集资金,熟悉经营管理等,可以说制片人是一部影片或电视作品的主宰与核心。国内知名的制片人有张纪中、韩三平、汪涵等。
6. 有意味的形式
【答案】“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利夫·贝尔提出的对艺术本质理解的表述。贝尔通过“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发现了线条、色彩的构成关系与排列组合在绘画作品中具有的独立价值和意义,他把这些构成方式和排列组合视为“有意味的形式”。贝尔的理论细加推敲不难发现其循环论证的毛病,但是它直接为塞尚以来的现代主义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在美学上影响深远。
7. 古典主义音乐
【答案】古典主义音乐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一是指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即“维也纳古典乐派”; 二是泛指17、18、19三个世纪的音乐创作,其中包括古典时期以前的巴洛克音乐、罗可可音乐和古典时期以后的浪漫派音乐,也包括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
8. 列夫·托尔斯泰
【答案】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所著《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均为不朽之作。文学创作的同时,托尔斯泰还以浓郁的兴趣探讨了一些重要的美学问题,所著《莫泊桑文集序》、《艺术论》、《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等,提出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美学见解。托尔斯泰是艺术表情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艺术的功能与使命就是在人际间建立普遍的情感联系,艺术品的水平取决于情感的真诚、独特、清晰所产生的感染力。在《艺术论》中,托尔斯泰详细论述了情感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他指出,艺术的感染力是区分真正艺术和虚伪艺术的标志。艺术感染力的程度取决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解释。他以特有的概括的广度,创造了史诗体小说,是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一,它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史中也有巨大的影响。
9. 共鸣
【答案】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共鸣可以发生在不同鉴赏者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中,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鉴赏者之间。其产生一般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艺术作品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②鉴赏者应怀有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感与审美心态。
10.《理想国》
【答案】《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期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要学习《艺术概论》?
【答案】之所以要学习《艺术概论》,原因在于:
(1)通过学习《艺术概论》把理论学习看做是学习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理论是实践的产物,艺术理论则是人类广泛的艺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中外艺术史说明,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如音乐、舞蹈、工艺、建筑、洞窟壁画等。但理论却晚于实践,只有当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时期,才有总结实践经验的艺术理论出现。
(2)通过学习《艺术概论》来将艺术理论作为艺术创作实践的指导性原则
①艺术理论一旦产生就会对艺术创作实践起指导作用
任何真正的艺术创作,都是美的创造,而创造美就要遵循美的规律、艺术的规律。艺术创作中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如:艺术与现实的审美规律、主客观关系的规律、典型的规律、形象思维的规律、形式美的规律,以及继承、借鉴与创新的规律等。
②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离不开一定的艺术原则和理论
艺术理论要根据历史和现实,从古今中外大量的艺术创作实践经验中,把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用以指导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任何艺术家,无论他是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也无论他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总要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来进行创作。任何成功的艺术创作、美的艺术作品,都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3)通过学习《艺术概论》来不断发展和革新艺术理论
艺术理论是艺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反过来又给艺术实践以指导。但艺术实践总是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艺术理论也要不断发展,随艺术实践经验丰富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形成新的体系。
12.如何理解“艺术生产”这一命题?
【答案】(1)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生产形态
从社会生产实践的角度看待和考察人类及人类的一切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在考察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把一切人的族类本质特征归为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和全面的、自由自觉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生产活动,归结为人的能动的实践。
(2)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