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中国古代史研究动态(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古代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诗经》

【答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又

,即十五国风,保存有大量民歌,是《诗经》的精华。,多称《国风》《雅》分《大雅》和《小雅》

,是贵族歌颂帝王功绩的作品,有些篇章与后世的叙事诗很接近。《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内容是在祭祀或大朝会时用于歌功颂德的颂歌。根据部分诗篇考察,最早的约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于春秋中期。

2. 牧野之战

【答案】牧野之战是指商周之际周武王在太公望等人辅佐下,率军直捣商都朝歌,在牧野大破商军、灭亡商朝的一次战略决战。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即位时,商由于忙对东夷用兵,导致损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武王九年曾率兵东进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多至800个。但武王认为时机仍未完全成熟,所以退兵。直到封王杀比干、囚箕子,陷于彻底孤立时,武王认为时机已到。于公元前1046年,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牧野打败封王。封王自焚,商朝灭亡。

3. 昭宣中兴

【答案】昭宣中兴是指西汉昭帝、宣帝统治时期出现的中兴局面。昭帝前期,霍光辅政,继续奉行武帝晚年的政策,多次减少徭役和赋税; 放弃酒榷政策,改归民营; 又在首都长安和各郡县

,就是将国有土地出借给贫苦农民耕种,不收租税。宣帝广置常平仓,控制物价; 还“假民公田”

刘询即位后,更着力整顿吏治,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措施如招抚流亡、安定民生等,使社会生产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些办法都促进了汉中社会的安定。史称“昭宣中兴”。

4. 楚汉之争

【答案】楚汉之争是指继中国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项羽和刘邦之间为争夺封建统治权力而进行的战争。历时5年,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反秦农民起义军攻占秦都咸阳,秦亡。继之项羽入关,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分封诸侯王。其中刘邦被封为汉王,据巴蜀、汉中之地。八月,刘邦乘项羽镇压齐地叛乱之机,起兵攻占关中,远袭彭城,为项羽所败。便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势力,与项羽成相持局面,并派部将韩信攻掠赵、齐等地,项羽腹背受敌。汉四年,双方言和,以鸿沟为界。次年,项羽依约撤兵而刘邦再次乘机约韩信等人合力围追。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楚军全军覆灭。次年,刘邦即皇帝位于定陶附近的把水之南,国号汉,五月迁都于长安,史称西汉。

5. 三长制

,北魏【答案】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确立的基层政权组织制度。太和十年(486年)

政府下令实行三长制以代替宗主都护制。主要内容:每五家为邻,设一邻长; 五邻为里,设一里长; 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田地,征收赋税,调发徭役,维护治安。此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打击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

6. 《四民月令》

【答案】《四民月令》是指东汉崔塞模仿古时月令编撰的月令式体裁农书。也是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成书于2世纪中期。主要叙述田庄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对古时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和栽种方法有所详述,亦有篇章介绍当时的纺绩、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它仍为当时的农业研究提供重要线索。

7. 李悝

【答案】李悝是战国初期的政治家和法家代表人物。他曾被魏文侯任用为相,主持变法。经

,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在丰收之年国家要以平价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突法”

购买余粮,在灾荒之年国家则以平价售出粮食,强调要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之年。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十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食货志》、《晋书·刑法志》等,《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

8. 考成法

【答案】考成法是指明中期张居正改革时推行的整顿吏治的措施。该法规定,①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并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②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须登出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违罪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考核结果作为官员升降的依据。此法的推行,大大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二、简答题

9. 简述秦汉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情形及其发展原因。

【答案】(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建立后,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适应于封建大一统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度,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在中央机构上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并进一步进行了完善。

①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为巫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 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宫廷车马; 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小得世袭。

②汉武帝时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汉武帝的官制改革将一部分丞相权力收入皇帝手中,达到了抑制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

③东汉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有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国家实际的决策机构,虽然设有三公,但三公已经被架空,只有议事权,而没有实际权力,且往往因为小事而被罢免。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从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

①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在隋朝时称为内史省,主要负责定旨出命,中书省长官称为中书令,共两人; 门下省掌管封驳审议,认为不合格的政令可以驳回,长官称为侍中,共两人; 尚书省是最高的执行机构,长官称为尚书令,但不常设,尚书令下设副长官左、右仆射两人。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称为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②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与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己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③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三、论述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