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南师范大学中国通史(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大汶口文化
【答案】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遗存之一,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坟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江苏省。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显,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己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被认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当时的社会已产生严重的贫富分化,私有制逐渐形成,氏族制度瓦解,非常接近阶级社会。
2. 票拟
【答案】票拟又称票旨、条旨、票本、拟票、拟旨是指明朝内阁处理奏章的一种办法。内阁成立后,一切内外章奏由阁臣代替皇帝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墨书在一张小票(纸条)上,附贴在章奏上,呈进皇帝。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这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皇帝看过之后,便把小票撕了,亲自用红笔写批在章奏上,叫批红。内阁票拟经皇帝批红之后,就变成正式谕旨发下。不过大臣的票拟只有经皇帝朱批之后方能生效,故天下事务权力仍旧归于皇帝。
3. 理藩院
【答案】理藩院是清代管理蒙、回、藏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初为“蒙古衙门”,设承政、参政等官。崇德三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隶属礼部。顺治十八年改为与六部同等。理藩院的设置最初是为了处理蒙古事务,随着清朝对西北、西南各地区统治的进一步加强,理藩院管理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蒙古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具体管辖范围为内外蒙古、青海蒙古、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理藩院还掌管一部分属国及其他外国交往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另成立了总理衙门,这部分事务始改归总理衙门管理。理藩院的设置,标志清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隶属关系的加强,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已深入到边区。光绪三十八年理藩院改为理藩部。
4. 长平之战
【答案】长平之战是指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前后耗时三年。公元前260年,秦攻韩,义与赵国争夺韩国的上党郡。秦赵两军在长平展开决战,秦将白起击破赵军主力,杀赵将赵括,大败赵军。赵军损失四十万余人,从此一蹶不振,无力再与秦国抗衡。此战后秦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其统一中国的进程。故此战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5. 算赋口赋
【答案】算赋口赋是秦汉时期政府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国家按丁、口索取的一种财政收入,按照纳税者的年龄不同,口赋可分为口钱和算赋。口钱是向儿童征收的人头税,汉初规定7~14岁儿童,不论男女,每口每年交20钱。算赋是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15~56岁的成人,不论男女,每人每年向国家交纳120钱,称为一算。商人和奴婢加倍。汉惠帝时规定女子年15岁以上到30岁尚未出嫁者,要分五等加征,每等加一算。算赋的主要用途是支付库兵车马的支出,是汉代军费开支的重要来源。
6. 安史之乱
【答案】安史之乱是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场政治叛乱,又称天宝之乱。755年12月16日爆发,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一个月,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最终由三代皇帝平定,因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所致。它是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但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
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7. “王与马,共天下”
【答案】“王与马,共天下”是指在东晋时,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垂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大权的一种说法,这是就东晋政权的实质而言的。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8. 《汜胜之书》
【答案】《汜胜之书》是指西汉汜胜之所撰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因原书在北宋初年亡佚,现从《齐民要术》等书中摘集而成,主要内容有耕田法、区田法、穗选法以及禾、黍、麦、稻等13种作物的栽培技术。其中区田法最为著名,一直沿用至今,仍在不断改进中。此书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状况和技术水平,是中国农史研究的宝贵史料。
二、简答题
9. 简述五代十国割据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1)原因
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十国的统治者,原先都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他们都是凭借武力扩大各自的势力夺取皇位的。五代实质上是夺取了中央权力的藩镇所建立的政权,十国则是割据各个地方的藩镇势力的继续。
(2)影响
①对北方的影响
这一时期,北方各派军阀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征战频繁,赋税苛重,统治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对南方的影响
虽然这一时期分裂割据带来了连年战争,产生了一些对社会发展不利的因素,但南方相对安定,社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a. 农业方面。第一,南方各国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在南方各国中更居首位。水利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必备条件,从水利灌溉的发达即可看出南方经济的发展。第二,桑树、茶树等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茶、桑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不仅表明农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 手工业方面。南方的丝织、制茶、造纸、印刷等行业都有了新的发展。蜀绣、吴绫、越锦等丝织品驰名全国,南唐制茶业最为发达,成都、金陵成为全国最大的印刷业中心。
c. 商业方面,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的发展。当时杭州、扬州已发展成为东南地区的重要都市。楚国商业活跃,各小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五代后期,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周世宗的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论述题
10.“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效果进行比较。
,范仲淹向仨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提出了【答案】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
实行改革的十方面内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以此
,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富国、强来缓和社会矛盾,史称“庆历新政”。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
兵、培养和选拔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措施。北宋中期的这两次改革变法,在原因、内容及效果等方面既有相似的地方,同时又存在着不同之处。
(1)从原因方面看:
①“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共同的原因主要有:a. 积贫积弱局面的加深。进入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更加严重。官僚队伍膨胀,不仅办事效率低,而且增加了政府的开支,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北宋时期军队虽多,但战斗力极弱,在对外战争中仍处于被动的局面,同时,军队人数的增加也加重了军费开支。冗官、冗兵造成了冗费。因此,从宋太宗后期开始露出端倪的积贫、积弱现象,这时已经正式形成并逐渐加深。b. 农民和士兵起义不断发生。随着吏治的腐败和封建剥削的加重,到庆历年间,以农民和士兵为主体的起义不断发生,而且从以前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力量较为强大的腹心地区,这时北宋政府的武装力量已穷于应付。其中影响较大的起义有:王伦起义、张海,郭藐山起义、湖南贵阳监瑶民起义、贝州王则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却给北宋政府以沉重的打击。
②不同的原因在于:“庆历新政”时北宋面临着严重的边患危机,主要是西夏不断发动对北宋的战争,其中多数战役都是以北宋的失败而告终。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北宋政府接受范仲淹的主张,对西夏实行清野固守政策,以对付西夏,守卫边境。而到了王安石变法时,北宋与辽、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