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兰州大学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描述统计
【答案】描述统计指研宄如何整理心理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的数据,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质的统计方法。比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
2. 随机变量
【答案】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是在样本空间的全部事件集上的一个实值函数。通常随机变量用大写字母x ,y , z 等表示,或者希腊字母,…等表示。分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两类。离散型随机变量是指所有可能的取值个数是有限的或至多可列的随机变量。如随机抽取任一学生观察其性别,其样本空间只有两个男性和女性样本点,
即
随机变量X 只取两个值:即当某学生
是男生时,x 取1; 当学生是女生时,x 取0。连续型随机变量是指可能在一个连续区间内或整个实数范围内取值的随机变量。如,在12岁的学生总体中,随机抽一个观测其身高y 。此随机试验的样本空间
机现象。
3. 推论统计
【答案】推论统计又称推断统计,主要研宄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论总体或全局的情形;如何对假设进行检验和估计;如何对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如何对两件事物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等。这是推论统计要研宄的内容,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假设检验
的各种方法、总体参数特征值的估计方法(又称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各种非参数的统计方法等等。
4. 逐步回归
【答案】逐步回归是多元回归中选择自变量,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和过程是:按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作用的大小,从大到小逐个引入回归方程。每引入一个自变量都要对回归方程中每一个自变量(包括刚刚引入的那个)的作用进行显著性检验,若发现作用不显著的自变量,就要将其剔除(因为引入新的自变量后,原来方程中显著作用的自变量有可能变成不显著)。这样逐个地引进和剔除,直至没有自变量可引入也没有自变量应从方程中剔除为止,这
是大于0的实数集。随机变量y 可在一个连续区间内取值。随机变量的引进使概率论能使用精密的数学工具(如微积分、代数、实变函数、测度论等)来处理和分析随
时的回归方程一般来说是最优的。
二、简答题
5. 2002年10月29日,《江南日报》发布中华英才网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南京职工的人均月薪已达2690元,有人认为这一结果高估了南京人的月收入。你怎么看这个结果,试分析高估的原因。
【答案】我认为中华英才网的调查报告有可能高估了南京人的月收入。
(1)如果此调查高估了南京人的月收入,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调查的过程中所选择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也就是说选择到的样本只是一部分月薪偏高的人群,不能代表整个南京人的平均水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没有在抽样调查中运用随机化原则。
中华英才网进行的调查存在取样偏差问题是因为被进行调查的大多数是收入偏高的知识分子阶层,而收入偏低的样本可能由于上网的机会比较少,而被抽样的可能性很小,所以通过中华英才网进行调查的样本不能有效推论整体南京人的月收入7尺平。
(2)抽样调查是根据部分实际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标志总量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属于非全面调查的范畴。它是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计算,从若干单位组成的事物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单位来进行调查、观察,用所得到的调查标志的数据以代表总体,推断总体。
与其他调查一样,抽样调查也会遇到调查的误差和偏误问题。通常抽样调查的误差有两种:一种是工作误差(也称登记误差或调查误差),一种是代表性误差(也称抽样误差)。但是,抽样调查可以通过抽样设计,通过计算并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把代表性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另外,由于调查单位少,代表性强,所需调查人员少,抽样调查误差比全面调查要小。特别是在总体包括的调查单位较多的情况下,抽样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一般高于全面调查。因此,抽样调查的结果是非常可靠的。
抽样调查数据之所以能用来代表和推算总体,主要是因为抽样调查本身具有其他非全面调查所不具备的特点,主要是:
①调查样本是按随机的原则抽取的,在总体中每一个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能够保证被抽中的单位在总体中的均匀分布,不致出现倾向性误差,代表性强。
②是以抽取的全部样本单位作为一个代表团,用整个代表团来代表总体。而不是用随意挑选的个别单位代表总体。
③所抽选的调查样本数量,是根据调查误差的要求,经过科学的计算确定的,在调查样本的数量上有可靠的保证。
④抽样调查的误差,是在调查前就可以根据调查样本数量和总体中各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行计算,并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调查结果的准确程度较高。
基于以上特点,抽样调查被公认为是非全面调查方法中用来推算和代表总体的最完善、最有科学根据的调查方法。
但是,要使抽样调查更具有代表性,需要在其中运用随机化原则,即在抽样时,总体中每
一个个体是否被抽取,并不由研究者主观决定,而是每一个个体按照概率原理被抽取的可能性相等。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对样本统计量的分析,以样本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
6. 试解释交互作用。
【答案】(1)下面是两个2×2的实验设计范式:
图1 2×2实验设计图示例
在实验甲中,A 因素从变化
为
还是时,无论
在还
是水平
,
与的差都
是说明A 因素的变化与或
称之为没有交互作用。
在实验乙中,在时时在时在时表明A 因素的变化与B 因即B 因素的变化与A 因素的不同水平有关;同样在无关。同样B 因素从变化为时,无论水平上,都等于3, 说明B 因素的变化与或无关。因此A ,B 两个因素彼此不影响,
素的水平也有关。在这种情况下,要考虑A ,B 两个因素的彼此影响,即“交互作用”,用AXB 表示。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不仅能检验出各个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还可以检验出因素与因素相结合共同发生的影响,即这种交互作用。
如要直观分析两个因素间是否有交互作用,还可以将上述情况制作成交互作用图,如图2所示。用图来表示交互作用时,一个是比较折线位置的高低,一个是比较折线在不同折点上的变化。基本原则是观察折线之问的平行程度。一般在交互作用图中,如果A , B 二因素间没有交互作用,则两线平行,表示因素之间相互独立;两线越不平行,代表因素之间交互作用越明显。一般而言,显著的交互作用,在交互作用图上会出现交叉的折线。当然,这只是直观示意,交互作用是否显著,必须进行方差分析。
图2 交互作用图解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