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市培养单位人文学院706公共政策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公共政策系统
【答案】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一般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政策客体是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2. 政策议程
【答案】公共政策议程是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定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以及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只有一小部分社会问题被公共决策者所关注,政策议程即是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在政治系统中存在着多种政策议程。查尔斯·琼斯从政策活动的功能方面将政策议程分为:①问题确认议程:②提案议程; ③协议议程或讨价还价议程; ④持续议程。科布和埃尔德区分了两种基本的议程:①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②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
3. 政策工具
【答案】政策工具又称之为治理工具或政府工具,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工具。政策工具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便无法实现政府的目标。对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不论是山公共部门还是私部门,其方式有十种:
(1)政府部门直接提供; (2)委托政府其他部门; (3)契约外包; (4)经营特许权; (5)补助; (6)抵用券; (7)市场供给; (8)志愿服务; (9)自我协助; (10)政府贩售特定服务。政府政策工具的选择,视问题情势、政府主观偏好、资源拥有程度、目标的正确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成本等综合因素决定。
4. 系统分析
【答案】系统分析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分析过程。系统分析与技术经济分析不同,其以系统的整体效益为目标,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经过一定范围内的综合分析,寻求最优的可行方案。系统分析既有局部分析,又有整体分析,突出整体性; 系统分析在技术手段与方法的运用上,强调综合性; 系统分析在对系统输入、输出、转换过程和动态变化,以及系统与环境
的相互作用进行综合研究时,注重动态性。
5. 社会问题
【答案】社会问题是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当两个以上或很多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出现差距时,问题就超出了个人的界限,呈现出团体性或社会性,涉及到具有组织共享性的团体利益和具有社会分享性的社会利益,就需要通过团体协商、公共选择等机制来加以解决的问题。
6. 政策产出
【答案】政策产出是指目标群体和受益者所获得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各种资源。老年人获得人均福利支出以及家庭食品服务数量就是政策产出的一个例子。对政策产出和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7. 模糊综合评价
【答案】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的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过程是:将评价目标看成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模糊集合(称为因素集u ),再设定这些因素所能选取的评审等级,组成评语的模糊集合(称为评判集v ),分别求出各单一因素对各个评审等级的归属程度(称为模糊矩阵),然后根据各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的权重分配,通过计算(称为模糊矩阵合成),求出评价的定量解值。
8. 效率
【答案】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即在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这也是配置效率的一个简化表达。效率是在实践中最常遇到的价值标准之一,可以在两个层次上来理解效率这一概念:①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效率概念,实际上就是产出与投入之间的种比例关系; ②经济学中所阐述的效率概念,实际上是对社会福利状态的一种描述。按照该效率概念,如果还有可能对社会目前的状态进行改变,从而可以使社会中某些个体或群体的福利得到提高,但同时其他所有个体或群体的福利都至少维持了原先的水平,那么目前的状态就是没有效率的。相反,如果进行这样的改变的可能性己经不存在了,则配置己经达到一种最优的状态。
二、简答题
9. 政策终止有哪些形式?
【答案】政策终止,是指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估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止不仅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因此,政策终止既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结束,也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开始。政策终止的形式主要有四类:包括
终止功能,也就是政策执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 还包括终止组织、终止政策以及终止计划。
(1)功能的终止
功能是政府为了满足民众的需要而提供的服务,它代表着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政策的效果就是通过具体的功能来体现的。功能的终止,是指终止由政策执行带来的某种或某些服务。在政策终止中,以功能的终止最难。一方面是因为功能的履行是政府对民众需要的满足,若予以取消势必引起民众的不满和抵制。
(2)组织的终止
任何政策活动都是通过组织来推动的。因此,政策的终止通常也伴随着组织的缩减或撤销,这就是组织的终止。有些组织是专门为制定或执行某项政策而设立的,随着政策的终止,组织也随之撤销,有的组织承担着多项政策或功能,政策的终止不足以导致组织的撤销,此时往往缩小组织的规模对组织进行缩减。
(3)政策的终止
这是政策本身的终止,即停止执行某项政策。承担政策活动的组织依旧存在,原先政策所承担的功能由新的政策来担负。相比前两种,政策终止所遇到的阻力较小。
(4)计划的终止
计划的终止是指执行政策的具体措施和手段的终止。在所有的终止对象中,计划的终止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实现的,一方面由于执行政策的手段或措施与实际问题较接近,是否成功比较直观,且计划终止的影响面有限,不会产生太大的震动。
10.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
【答案】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既有调节作用,也有控制作用。调节作用与控制作用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经常是调节中有控制,控制中达到了调节。
(1)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现实社会里存在着追求各种不同利益的群体。他们中有些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有些人的利益则不一致。有些人在一定时期内,利益是一致的,而在其他时期内又会不一致。
(2)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对中央政策而言,那些宏观调控政策,如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的经济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平衡等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环境的保护,都直接起到了调控作用; 同时,它们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间接调控作用,政府制定政策去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促使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混淆了两种调控方式的区别,使宏观经济政策产生了许多消极作用。
(3)政府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还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因为政府目标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政策要围绕政府目标的侧重点,鲜明地倾向于政府工作的某一方面,即政府在满足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优先对某一领域,以及相应的某一此利益群体施加保护或者采取促进性措施,使之得到充分发展,而这此措施往往是倾斜政策的重要内容。
(4)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消极的调控作用又称负调控功能。这种消极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