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34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社会制度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社会制度的特征表现在:

(1)普遍性。社会制度作为系统化的行为规范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或者说,制度是人们有秩序地共同生活的基础。

(2)特殊性。社会制度的特殊性是指它的多样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内容,即使在同一生活领域不同背景下的人们也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制度。

(3)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会在相应的生活领域较长时间地发挥作用,这就是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还来自于规范的体系化。规范的体系化是指相关规范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共同发挥作用。

2. 目前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主要是由哪些阶层构成的?

【答案】目前中国社会的分层结构主要是由以下阶层构成:

(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这是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 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

(2)经理人员阶层。这是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这一阶层的社会成员主要来源于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来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干部; 第二部分来自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或高新科技产业领域中的私营企业; 第三部分是三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3)私营企业主阶层。这是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行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这是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中国的阶层结构以及社会中间层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主要集中于城镇。

(5)办事人员阶层。这是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由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等组成。

(6)个体工商户阶层。这是指拥有较少量私人资本并投人生产、流通、服务业等经营活动或金融债券市场并以此为生的人。

(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这是指在商业和服务行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非体力的和体力的工作人员。

(8)产业下人阶层。这是指在第二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相关人员。

(9)农业劳动者阶层。该阶层是指承包集体所有的耕地,以农(林、牧、渔)业为唯一或主要的职业,并以农(林、牧、渔)业收入为唯一收入来源或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

(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这是指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排除在校学生)。

3. 简述家庭的功能及其变迁。

【答案】(1)家庭的功能

①家庭功能,即“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因国家及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异。

②功能

a. 生物功能。家庭的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和生育两个方面。

b. 经济功能。家庭的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和消费。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的生产功能外移,家庭的主要经济功能表现为组织消费。在家庭之外获得收入并组织消费是家庭存在的物质基础。

c. 抚育功能。在一般家庭中生育子女是一项重要任务,儿童少年社会化,对儿童少年的关怀和培养是家庭的一项重要功能。

d. 赡养功能。对老人的赡养包括物质卜的供养和精神上的慰藉,家庭成员之间因为相互之间的亲和性而在赡养老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休息与精神满足。在现代社会中家庭作为工作之外人们活动的另一重要场所,发挥着休息和满足家庭成员精神满足的功能。

③影响功能的因素

a. 社会发展的阶段。家庭的功能会因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异。

b. 家庭的生命周期。家庭功能受到家庭生命周期的制约。这种制约表现为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某些家庭功能会突出显现,但过此阶段又会隐匿或退出。

c. 民族文化、社会政策等因素

(2)家庭功能的变迁

①家庭功能的变迁是指在社会影响下,家庭功能所出现的变化,它包括功能替代、功能内含的改变、功能外移、旧功能消失与新功能出现,以及家庭的主要功能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而发生的改变等。

②相关概念

a. 家庭的核心功能是指在家庭诸功能中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具体体现着一定社会的家庭制度和家庭本质的功能,因此只要社会的家庭制度不变,核心功能也将保持不变。

b.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单个家庭所存在的从诞生、发展直至死亡的整个运动过程,它随家庭组织者的年龄增长和需要不同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并受家庭组织者的寿命制约。

③功能变迁

a. 在一定条件下,家庭功能的变迁是家庭制度变迁的表现;

b. 当社会发生变迁时,家庭功能相对来说总是最先随之变化的,而家庭结构则相对保持着稳定,所以可以把家庭功能的变化看作是社会影响家庭的主要表现。

4. 分析集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出发?

【答案】在分析集体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时,可以从其自身的特点出发,理解如下:

(1)自发性它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众行为,而是一种自发的‘哄而起的聚众行为。

(2)狂热性在集体行为过程中,每个人都处于狂热状态中,情绪激动,缺乏理智,没有明确的目的,很少考虑自己行动的结果,感情发泄似乎成了日的。

(3)非结构性集体行为既不遵守旧的行为规范,也没有创造出新的固定的行为规范,而且这种行为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把群众的行动统一起来的,不是组织纪律和固定的行为规范,而是集体激动的情绪和共同关心的事物;

(4)过渡性集体行为只是暂时的过渡性的社会行为,不可能持久,由感情冲动而采取的行为有一种发展前途:

①发泄一下感情,减轻了内心的紧张,即告结束;

②找到新的行为规范,并被社会接纳,使之制度化,集体行为也告结束;

③集体行为转化为有组织有领导的社会运动。

5. 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

【答案】(1)组织的概念

①组织的两种理解:

a. 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初级群体;

b. 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②组织活动是一种整体性和结构性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包括:

a. 组织的目标结构:

b. 组织的心理结构;

c. 组织的技术结构;

d. 组织的整体活动。

(2)组织的特点

①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发生重要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力面:

a. 新型组织方式对人际交往产生一定影响。在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正式关系,交往需要按照固定的规则和方向进行,具有较强的间接性和片面性的特点。

b. 从结构上看,社会组织都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并由此与其他社会组织有着明显的界线,组织内部的运行依赖一套正式而稳定的关系结构,用以协调组织多样化活动,实现组织的整合状态。

②现代组织活动与传统的人类活动相比具有某些截然不同的特征:

a. 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

b. 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

c. 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