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34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会网络的功能
【答案】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其功能主要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
(1)社会网络的正功能
①社会资源获取功能人们可以通过社会网络获取资源,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研究表明,网络关系在求职过程中相当重要,甚至有人说得到一份工作“关键不在于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认识哪位有权力的人士”。例如,中国的农民工在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过程中,往往通过其传统的亲缘和地缘社会网络获取信息与寻求帮助。
②组织管理辅助功能根据社会网络的嵌入性观点,基于网络的社会关系在几个方面会影响经济交易,如影响对信息与机会的获得,减轻与交易或企业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等。
③日常生活联系功能社会网络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社会支持功能,如亲友网、聊天网、社会支持网等方面的研究都证明了这方面的功能。各种网络能为其成员提供各种支持和保障,包括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情感和精神方面的。从这方面而言,社会网络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再是工具。
④社会网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提供信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信任和化解风险等。一些较为宏观的研究,涉及经济、文化、政治与社会等多方面,例如,分析社会网络与民主、社会网络与经济增长、社会网络与技术、制度创新等,都表明了社会网络的重要作用。
(2)社会网络的负功能
①建立和维护社会网络是有代价的,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
②社会网络有局限性,人们过分依赖社会网络的时候,网络反而限制了人们获得信息的其它机会与渠道,因为社会网络会排斥圈外人。
③从宏观层面看,由于社会网络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各类社会组织通过社会关系网寻求社会资源,若干社会网络的强势关系还可能形成利益集团和联盟,导致对社会资源的垄断,从而扩大分裂,造成冲突,带来社会整合问题。
2. 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学?
【答案】学习社会学的原因主要包括:
(1)普及社会学知识,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学提供的有关社会的基础知识,实际上是公民的一般常识。而这种一般常识,是现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只有具备了这种关于社会的科学知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自觉地适应不断变动着的社会环境,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合格的公民。
(2)社会学在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现代技术突飞猛进,使得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重大问题,都不能单独靠某一门学科的方法去解决。大力开展社会学的研究,在各门科学学科与社会学之间进行合作,将有利于促进整个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3)社会学能够提供社会工作和行政、企业管理所需的知识。社会学是研究人的社会性格、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组织制度的,现代国家的行政组织和企业里存在着大量影响工作态度和生产效率的“人的因素”,以及影响行政和企业经营的种种组织、制度等因素,增进对于这些因素的认识,对于改善行政和企业组织管理,无疑是有益的。
3. 社会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案】社会的构成要素有:
(1)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
①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人是社会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人是社会生物体,意味着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自然属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即生物性,首先表现为人是一个生物体,是有生命的动物,还表现在人的本能,即用来满足生物体的内在需要的能力。
②人的社会性是指个体接受群体和社会的文化而表现为群体和社会成员的特征,是他遵照社会规范参与群体和社会生活的特性。
③人是社会行动者社会行动者也称行动者,它是指从事社会行动的人,即享有以文化和价值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人。人作为社会行动者是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可以主动地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行为的特征,即人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主体; 人的客体性是指每一个人都是他人行为的对象,他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对方的行为并做出反应。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元素。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指个别人之间的关系,而是社会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联系。社会学中,一般从两个角度来认识社会关系:角色纽带的性质和角色之间结合的性质:
a. 从纽带的角度来看,社会关系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三类;
b. 从社会关系的性质角度,可以分为结合关系、分离关系和混合关系三类。
(3)社会行动社会是一个行动的体系。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行动并不是杂乱的和无规律的,社会关系及反映这种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动提供了方向,扮演特定角色的人则以自己对行为规范的理解而采取行动。
4. 集体行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集体行为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各是什么?
【答案】(1)集体行为的基本含义集体行为是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没有明确目的和行动计划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集体行为是众多人的社会互动的结果,具有群体性、非组织性和突发性的特点。
(2)集体行为发生的原因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不平等是发生集体行为的主要原因;
②意外事件的发生是导致集体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变革中的规范和模式的不明确,也会产生集体行为,旧的规范和模式不适用了,而新的规范和模式又没有产生出来,使人们无所适从,从而发生集体行为;
④价值观念的改变也是发生集体行为的一个原因。人们改变对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念,追求一种新的目标和新的生活方式,但这种新的目标和新生活方式是什么,并不明确。
(3)发生的条件
①接触与摩擦集体行为是众多人的共同行为,首要条件是人们必须发生接触,许多人为了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而聚集到一起,发生接触,互相摩擦,使人们极易接受刺激和做出极快的反应,这种反应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感情的冲动,是非理智的。
②情绪感染在人群密集的场合,情绪极易感染,而且这些感染是循环式的连锁式的反应过程。 ③集体激动情绪感染进一步发展,就会促成集体激动。集体激动时,除了情绪的互相感染继续发展之外,还有两个特点:
a. 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感情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形成一个激动的人群;
b. 在集体激动的前提下,人们将小顾旧的行为规范的控制,做出一些非规范的行为和事情来,当集体情绪发泄完了以后,集体行为就告结束。
5. 简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的双重解释学思想在其结构化理论中的意义。
【答案】(1)“双重解释学”的基本内涵“双重解释学”意味着社会科学的逻辑必然包含着两套意义框架:其一是由普通行动者构成的充满意义的社会世界,其二是由社会科学家创造出来的原语言。这两者在社会科学的实践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科学家用于理解社会过程的概念和归纳能被作为行动者的常人所用,这些人能够改变社会的过程。“双重解释学”是吉登斯关于社会学原理论问题的一种表述。吉登斯深刻地探讨了作为结构化理论前提的社会学原理论的核心问题,即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性,批判了社会学中从孔德到涂尔干等人形成的“自然主义”和“功能主义”倾向,在解决生活世界与社会科学专业性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科学的基本性质与任务等问题上,提出了“双重解释学”。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广泛的批判、借鉴其他社会学流派以及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双重解释学”划清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差异,指明了社会科学的实践内涵及与日常生活世界的紧密的互动关系。
(2)“双重解释学”对结构化理论的意义: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里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这一过程与他的“双重解释学”的思想是内在呼应的。在吉登斯看来,结构与能动的关系而非霍布斯的秩序问题才是社会学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①行动、行动者与反思性“行动”是一个包含经过意义认定的“举动”、动机激发和始终以一贯之的理性化这二者在内的流动过程,同时行动者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行动的后果不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