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626传播学概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法兰克福学派

【答案】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叔本华、尼采和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 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

2. 观点的自由市场

【答案】观点的自由市场是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核心观点,它是从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发展而来的。这个原则的基本假设是:人是希望了解真理并愿意服从真理的,为了接近真理,惟一的方法就是保证各种不同意见能够在公开的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即形成观点的自由市场,因此应该保障每个人自由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在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碰撞中,最终能够产生出一般人所能承认的最合理的意见。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认为,报刊应该成为“观点的自由市场”。

3. 媒介生态

【答案】媒介生态是指某一特定时代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制约,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最早是由加拿大媒介理论家和哲学家马歇尔凌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媒介生态包含诸多因素,主要是一定时代的政治文化氛围、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形态和媒介本身的属性、话语立场、人文精神以及受众方面的教育水平、文化境界、身份背景等。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包括两方面的因素,即媒介因素(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出版、音乐制作等)和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自然资源、技术等)。

4. 可信性效果

【答案】可信性效果是著名传播学者霍夫兰在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实证后提出的概念。可信性效果意在说明: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这一概念说明,对传播者而言,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5. IPP 指数

【答案】IPP 指数(IndexofPoliticalPre-dispositions ),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己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在1940年的伊里调查中进行了IPP 指数分析,用以考察选民的政治立场和态度。“IPP 指数”分析的结果表明,选民的投票立场与他们的既有政治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那些具有支持共和党倾向的人主要投了共和党候选人的票,而那些具有支持民主党倾向的人主要投了民主党候选人的票。

根据这一结果,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而人们的政治态度,与他们归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6. 象征性互动理论

【答案】象征性互动论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性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学者H.G . 布鲁默、T. 西布塔尼、R.H 特纳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二、简答题

7. 简述集合行为的基本特征与传播机制。

【答案】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1)集合行为的基本特征

①集合行为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②与人类正常的、有理性的传播行为相比,集合行为具有非理性的特点。

(2)举例说明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①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a. 暗示是指一种传播方式,即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集合行为的参加者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其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b. 在集合行为中,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例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足球赛中的球迷暴

动、印度尼西业发生的迫害华人事件,就是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机制发生作用的典型事例。

②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a. 模仿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集合行为中的模仿主要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心理学认为,这种模仿与人的安全(或防卫)本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突发事件中,每个人都希望与在场的多数人保持一致,把它作为最有效的安全选择。但是,这种失去理性的相互模仿所带来的结果又可能最不安全,例如在电影院失火的场合,一个人向出口跑去,全体观众跟着蜂拥而上造成出口堵塞所带来的危险要比冷静应对大得多。

b. 在其他类型的集合行为中,非理性模仿的发生基于另一些原理,如“匿名性”原理。例如,研究表明,“打砸抢”分子中不少人是平时循规蹈矩的正常人,他们之所以会做出越轨行为,是因为集合行为使其淹没在人群之中,这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会使其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的冲动的行为。

③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流言可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在集合行为中,总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煽动者和利用者,他们往往会利用人群的亢奋情绪和巨大能量来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而散布谣言则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因为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而谣言则能随着流言快速扩散,不断把人群的行为引向极端,直至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8. 如何区分信号和象征符?

【答案】德国学者卡西尔认为:“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而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兰格尔认为:“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而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1)简单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①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例如冒烟是着火的信号,乌云压顶是大雨来临的信号,发烧是得了某种疾病的信号,青年人长出胡须是发育成熟的信号等等。这种对应关系是客观的、具有因果性的联系。

②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在自然符号中这种对应关系是明显的,例如萤火虫的发光是一种求偶行为等等。在人工符号中也有许多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的符号,例如狼烟、交通信号、旗语、电报讯号等等。此外,计算机语言在将它们翻译成一般人能理解的语言、文字或图像之前,也是根据一定语法规则相互对应的电子信号体系。

(2)与信号相比,象征符则具有以下不同的性质:

①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②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