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612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原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孔子德治思想。
【答案】德治,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主动地心悦诚服,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民畏敬。孔子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孔子的德治思想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反对单靠政令、刑罚来维持社会统治; 注重用“宽厚”的办法来进行统治,并要求统治者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孔子所提出的这种统治方略,经过孟子的进一步阐释和发展,又被归结为“以德行仁”的“王道”,并以此来反对“以力假仁”的“霸道”。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这一套统治术始终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统治、奴役和欺骗人民的基本手段。
(2)孔子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有:①正名; ②重教化、轻刑罚; ③反对过度榨取; ④为政需正己; ⑤举贤才。
(3)孔子的德治并不排除法治。
此外,德治是主观的理想,还须其它很多客观的环境配合,才能达成。其中包括充裕的时间、人民的生活由庶向富转变、建立长久稳定合理的政治制度等。
2. 简述西方政治发展研究的主要流派。
【答案】政治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上升变化就是政治发展。
(1)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这一时期研究的卞题是“现代化”理论。 ②第二阶段是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其研究重点是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发展道路研究。
③第三阶段是70年代以后,政治发展研究逐渐走向衰落; 政治发展研究的重点也从发展道路研究逐渐转向政策研究。
(2)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出现了若干观点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重点各异,分析框架和具体结论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别。但由于其基本宗旨是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战略利益服务,因而从总体上看,它们又显现出某些共性特征。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在适用范围上,将政治发展限定于第三世界。当代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理论,就主要内容而言,只是关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问题的探讨。
②在评价标准上,把西方政治制度奉为理想模式。按照西方政治学家的看法,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趋向,必须确立一个衡量座标。这个衡量座标当然就是西方发达国家。而将西方发达国家
作为衡量座标确立起来,从理论上讲,又必须追根溯源,探索它们的成长历史或发展道路。这通常被看作是一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道路。
③在研究方法上,推崇“价值中立”的实证分析。就社会背景来说,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出现,起因于西方发达国家左右和控制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方向的现实需要。因此,它具有一种为霸权主义进行政治服务的工具性质。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实质及其局限性:西力政治发展理论的目的是为发展中国家设计一条政治发展道路,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按照他们所设计的发展模式建立起一套西方式的价值体系。理论的本质是把发展中国家重新纳入以美国为霸主的新殖民主义体系,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国。
3.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家努力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这一努力肇始于19世纪30-40年代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方法论。经过发展,实证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成为政治学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政治学家主张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发起了“新政治科学运动”,为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政治学的主流。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主要特点体现在:
(1)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2)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
(3)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
(4)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
(5)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大量边缘学科;
(6)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4. 试述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答案】民族问题是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阶段,不同民族或民族集团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诸方面因一系列矛盾而引起的问题。它表现为诸如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纠纷、民族压迫、民族斗争和民族运动等形式和现象。
民族问题的产生根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原因
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与民族之间在经济模式、生存环境、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心理状态等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某种程度的排他性。
(2)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就是因社会制度,人的行为而导致的民族问题的原因,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和社会自身的发展紧紧地联系着,所以社会本身会给民族问题以极大的影响,社会原因也是民族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 ①政治原因。国家的政策对民族问题有着重大的影响,国家实施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对民族问题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剥削制度,这是阶级社会产生民族压迫的深刻根源。民族问题贯穿于民族存在的全过程,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它的内容、性质和表现形式是有所不同的。在阶级社会中,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其根本原因是剥削制度。
②经济原因。经济是社会建设的基础经济上的原因,也能对民族问题的产生影响。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个国家里,如果经济社会发展大体相当,各个民族都能获得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那么民族关系就很可能是和谐的。反之,如果各个民族在经济上处于不同的地位,发展的差异很大,那必然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本民族的经济利益而提出要求、提出主张,这就产生民族问题。经济差异是民族差异的重要方面,只要这种差异存在,民族问题必然产生。
③历史原因。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依然存在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社会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使各民族在享受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的同时,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5. 总统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答案】总统制与内阁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产生的方式不同
①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挑选政府人员,由参议院批准;
②采用内阁制的国家,其政府首脑一般是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其内阁成员由首相提出并任命。
(2)政府与议会的政党关系不同
①总统制下,总统所领导的党不一定在议会两院中成为多数党,总统也不能对议会实行绝对的政治联盟,它对本党议员不能进行制裁;
②采用内阁制的国家,内阁首相是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执政党的政策总是能得到本党议员的支持。政党领袖既能控制内阁又能控制议会。
(3)政府对议会的责任不同
①采用总统制的国家,总统由选民选出,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只对选民负责。国会和政府彼此分立,各有宪法规定的任期,各司其职。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但选民不能罢免总统。国会无权将总统免职,除非众议院因总统犯罪而对他提出弹劾,并经参议院审判定罪;
②采用内阁制的国家,内阁掌握行政大权,制定一切内外政策并向议会负责,它有责任答复议员的咨询,解释政府的政策。
(4)议会有无不信任投票权不同
①在总统制的国家,议会除拥有弹勃权外,不能以不信任案的方式迫使总统辞职。弹幼是对总统违法犯罪的审查和追究,并不涉及政府政策的正确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