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804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期待视野
【答案】期待视野是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期待视野”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夕,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期待视野”。
2. 气盛言宜
【答案】韩愈在《答李诩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的观点,认为“气,水也; 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必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既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气与德有关,但不同于德,它实际上指的是作家经过长期的涵养,从雄厚的内部积累中所产生的卷舒自如的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上看,它主要指的是作家自由驱驾语言的能力。韩愈的气盛言宜说重视作者的道德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文道合一”的观点,他把作家的文采看作是其内在德行的必然表现,即提高文学才能必须以修德为基。
3. 即兴
【答案】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即一种灵感来临时若有报思、若有所悟的状态。即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诱发的媒介,外物或者书本或者别人的言语等等。如我国古代即兴而成的望月思乡诗很多,月亮就是即兴的媒介。二是即兴看似很偶然,其中又有必然性,看似天赐,更多的是人工。因为灵感的来临看似一刹那之间的事情,但是之前必须有大量的积累与沉淀才有可能出现,等到时机来临,受外在媒介的刺激,才会有所感想,有所领悟,此时才有灵感出现,才有即兴的佳作。
4. 文学活动
【答案】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
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美国当代文论家M.H. 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5.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答案】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的整个过程。客体“主体化”是主体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6. 延留
【答案】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又称余味。它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感情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引读者再尸回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显或隐地影响着读者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
7. 余味
【答案】余味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术语,形容事物的性情未尽。中国文自古就有以味喻诗的传统,许多文人学士在鉴赏文学艺术时,把味觉艺术引申到诗歌美学领域,以味作譬,阐释艺术美学中抽象玄奥的道理。自陆机《文赋》以味喻诗文之后,后继者蜂起,渐而形成中国古代文论中以味喻诗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或称之为一种很有影响的文艺理论流派一一滋味说。
8. 移情
【答案】移情是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指诗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创作对象中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即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李逐水流”、“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此诗句就是采用了移情手法,其中花、鸟、柳絮、桃李、蜡烛,这些本无感情色彩的“物”在诗人的笔下,宛若与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息息相通,别有一番审美情趣。
二、简答题
9. 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 举例说明之。
【答案】文学形象的特征主要有: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鲁迅笔下的阿Q 形象原型据说是来自于他家原来的长工阿桂。阿桂有着贫雇农的生活特点,靠给人打短工过活。但是读者很明显地看到在阿Q 身上有着更多的国民性的特点。鲁迅先生在塑
造这个人物时已经对他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注入到阿Q 身上,使他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上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
(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 另一方面,它又来自生活,能使人联想起生活,使人感到比真实的生活还真。这就是文学形象假定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特征。这中间虚拟性和假定性是文学形象的前提性条件,要假定得合情合理。“合理”,是指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的真实感受和真挚感情。而合理与合情相比,“合情”的因素往往比合理更有能动性:一是可以把看来不真实的细节升华为艺术真实,如李白写道:“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二是当客观真理与主观情感发生矛盾时,艺术的原则是牵理就情,如《牡丹亭》中写到人能死而复生。
(3)文学形象是一般和个别的统一
文学形象总是具有“以少总多”、“万取一收”的艺术效果,又称文学形象的概括性。马致远《天净沙》展示的是一个落魄天涯的失意文人的形象,但它却概括了整个时代千千万万个知识分子前途茫茫、归宿不定的痛苦,充分显示了文学的概括性。
(4)文学形象是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形象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它形成可感的艺术形象主要靠读者的想象来完成。因此,作品首先要为这种想象提供一种限制性要素,使想象在一定范围,按一定的性质和方向去发展,这就形成了文学形象确定性的一面; 同时,在上述前提条件的指导下,文学作品还必须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一种可发挥性要素,这就形成了文学形象的不确定的一面。
10.诠释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现之含义。
【答案】(1)诚挚的情态含义
诚挚的情态是指文学作品的情感评价属真情而非假意,不是“无病呻吟”。情感诚挚,作品才会动人,其尚善的价值取向就能在富于感染力的情境中潜移默化的为读者所认同和接受,产生共鸣。情感的诚挚性与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是联系在起的,不是由艺术技巧造就的,而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2)艺术的呈现的含义
艺术的呈现即把情感评价寄寓于“境”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淦释相交融,是文学审美价值实现的方式,其情与境的融合,让读者从中获取的不仅是思想上的教益,同时还有精神上的享受。
11.谈谈你所理解的中西方文学文本层面理论。
【答案】(1)中西方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文本的层面问题
①中国古代文论文学文本层面观认为,文学文本由言(粗)意(精)两层面构成。这两种层面观从可见(外在)与不可见(内在)的分别上去立论。这种文本层面理论传统对于今天认识文学文本的层面构造仍然具有启发意义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