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孔子私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典籍教授弟子这就是“六艺”教育。
【答案】错误。
“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
(1)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
(2)乐:类似综合艺术课,乐的内容很广,形式多样。
(3)射:是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的年龄,就要接受正规教育,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称。
(4)御:是驾车,驾车要沉稳、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5)书:指书写文字,西周的书写工具是刀笔、竹木,字体为大篆。
(6)数:是指计算、算法。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 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既要符合利益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
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发展了“六艺”教育,创设了新学科,充实了教学的内容。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把所收集的历史文化材料,精心加以整理,编著成“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学用书,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六经”代表了先秦时期的一切文化知识领域,文化、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文学、教育等,作为历史材料,其价值无可比拟。而对中华民族性的影响,更为深刻。《六经》完全成书,并被立于学官,是在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思想的演进,诊解的不同,《六经》的地位越来越高,对封建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2. 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口标。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含义
①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
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
②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学校培养人的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而又仔细的,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是一赋而就的事,对学生的培养要靠日积月累。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将教育目的具体化,明确在某一时段内,教一门学科或组织一项活动时,希望学生在认知、情感、行动和身体诸方面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操作,越便于评估和改进。
(2)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更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3. 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理由如下:
(1)课程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的。
(2)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还包括学校有目的地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学校内其他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潜在的教育影响。课程不但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规范,而且包括对教学进程的规范。
4.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通常将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称为认知的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化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
(2)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则称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
前,以各种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二、简答题
5. “四书”指哪4种书?
【答案】“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其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大学》和《中庸》都是《礼记》中的篇章,《大学》提出了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中庸》的基本思想是发挥儒家折衷调和的思想,即中庸之道。《论语》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录着孔子门徒的言行,共二十篇,《孟子》是孟子门徒万章等人对他的言行的记述。
(2)南宋朱熹撰成《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南宋末年,用作教材,元代开始作为科举考试课日,并以朱熹集注为标准。
四书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有丰富的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对当今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封建统治者把其作为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一方面有利于人们对它的学习,但另一方面又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而且随着科举考试的日益形式化,许多士子不仅经世致用之学不能顾及,就是四书中的许多基本内容也没有弄懂,四书逐渐失去了其本有的教育意义。
6.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哪一本著作? 如何理解其含义?
【答案】(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中的《子张》。
(2)“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丘对实行“学而优则仕”的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学习与做官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元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要担心的是有没有把做官所需要的知识本领学好。弟子们受到这种思想灌输,头脑中普遍存在为做官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子路心直日快说出“不仕元义”,这是有代表性的。孔氏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职务,但他在输送人才时也坚持一些原则:首先,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其次,国家政治上了轨道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退隐。
“学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代还有实际意义。
7. 儒家和道家教育观比较。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促使思想战线空前活跃,私学的兴起和养士之风盛行,直接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发展,形成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最密切的是儒、墨、道、法。儒家以孔、孟、荀和《礼记》为代表,道家以老、庄和之后的翟下黄老学派为代表。儒家和道家从各自不同的哲学观、世界观出发,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
(1)儒家教育观
儒家学者从人道观,从“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