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法政系612法学综合二之《宪法》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相对静止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承认物质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状态。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与平衡的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其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其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即从事物本身来看,事物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性质,仍然处十不显著的量变阶段而没有变成别的事物,暂时显现为静止状态。

2. 因果联系

【答案】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成为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联系,又必须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3. 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的对称。在工作日长度小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不同,它的增加不是由于创造出来的价值绝对地增加了,而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把一部分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转化为剩余劳动时间,从而使剩余价值相对地增加。它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之一。

4. 上层建筑

【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5. 剩余价值

【答案】(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2)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6. 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普遍性表现在: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

②矛盾贯穿十每一事物的始终。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又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二、简答题

7.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1)资本原始积累指的是通过暴力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称为“原始积累”。

(2)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

①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

②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用武力征服殖民地,抢劫金银财物、贩卖奴隶等手段来聚敛财富,大大加速了货币资本的积累,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3)资本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和成熟,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

②实现产业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实现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

③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是以资本原始积累为前提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 简要分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案】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后,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在这里,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有卖出去,其耗费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生产者才能生存和进行再生产。如果商品卖不出去,生产者的劳动耗费得不到补偿,再生产就难以进行。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9. 为什么说价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

【答案】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进行分配之前,必然要经历向利润、平均利润的转化过程,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商品价值包括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 )和剩余价值(m )三部分。随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生产成本,剩余价值就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额,并进一步成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资本家不再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丁利润的形式。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决定了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利润率。不同的利润率要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p )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