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科学技术
【答案】科学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科学是指知识的理论体系; 技术则表现为方法、工艺和能力。科学技术是通过研究和利用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达到有效、便捷、低消耗、高产出等特定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2. 绝对主义真理观
【答案】绝对主义真理观是指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它把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凝固化,使之变成僵死的教条。
3. 认识的客体
【答案】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认识的客体主要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形式。
4. 认识的主体
【答案】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是认识系统中的首要因素,对认识系统的形成及其诸要素的结合方式起着决定作用。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和实践性。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类主体三种形式。
5. 新事物
【答案】新事物是指符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符合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因素,继承了旧事物中某些合理的因素,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因素,并具有了新的结构和功能。
6. 哲学与方法论
【答案】哲学是指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作为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 运用这个根本观点去认识、评价、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哲学世界观作为方法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关于世界总的图景构成人的认识方式,为人们认识一切具体事物提供总的概念框架和基本范畴; ②哲学是人们评价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世界观为人们评价一切事物提供总的意义框架,是人们评价事物的根本方法。③哲学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方
法。这是哲学的最为根本和最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7. 唯物主义反映论
【答案】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现代信息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唯物主义反映论是正确的。
8. 发展
【答案】发展是指在承认现实运动具有三种不同方向的前提下,揭示现存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运动的整体趋势的范畴,其着眼点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指事物上升的运动。①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因素,继承了旧事物中某些合理的因素,添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因素,并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己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因而必然产生; 旧事物的结构和功能由于不能适应己经变化了的环境,因而必然灭亡。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 ②发展的方向性通过发展的过程性体现出来。一切都处在过程之中。每一事物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运动过程,每一事物都有其生成与灭亡的过程,而生成与灭亡意味着事物的个体存在过程从属于另外一个过程。
9. 思想体系
【答案】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系统化、抽象化的特性。它是一定阶级或一定社会集团的思想观点的总和。表现形式有政治、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它是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反映社会存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10.度
【答案】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的量的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在特定的度的范围内,质和量既相互对立,又互相依赖。超出度的范围,事物的质量统一体就会破裂,转化为另外的事物,在新度中形成新的质量统一体。“适度”原则是人们必须掌握的根本原则。度的上下极限称作“关节点”,又称“临界点”。在此范围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超出这个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11.反映论与可知论
【答案】反映论与可知论统一于认识论这一哲学范畴。①反映论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承认认识能够如实反映对象固有的性质和规律,是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论。②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彻底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坚持可知论。前者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后者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坚持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12.精神交往
【答案】精神交往包括思想交往和心理交往。精神交往是较为远离生产劳动过程的交往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直接的生产过程和经济利益关系,往往把目标放置于那些较为普遍的、恒久的事物之上。其形式主要有宗教、道德、科学、哲学、艺术等等。
二、简答题
13.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
【答案】马克思主义以彻底唯物的、实践的、辩证的观点对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作出了合理的理解。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关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起源
①意识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反映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意识不是自然界从来就有的,但它在自然界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前提,即物质形态普遍的反映特性。生物的这种反映能力和形式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其中,最初的低级反映形式是植物和原生动物的刺激感应性,而后是脊椎动物的感觉,再来是高级哺乳动物的动物心理,其进一步发展到灵长目的类人猿,就达到了动物反映能力的最高水平即产生了意识的萌芽。这说明了人的意识的产生和人类的产生一样,是同自然界合乎规律的长期演化发展方向相联系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是感觉产生的主要物质基础。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器官,是它的物质承担者,是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人类的意识和思维的发生,离不开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特殊物质形态的形成。主客体相互作用时,信息通过耳、眼、鼻、舌、身各感官转化为神经冲动,由传入神经把兴奋传导到大脑,引起大脑皮层活动,产生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绪等意识活动。
③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劳动与社会实践是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工具系统的使用和不断发展。要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客观世界,必须达到对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掌握,这就需要有一种高于动物心理的、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意识的参与。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促进大脑组织结构的完善和机能的加强,意识就通过劳动在从动物进化到人的过程中产生了出来。
④语言是意识产生的重要条件。
人类意识或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得以可能的存在形式。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劳动是一种共同的活动,需要人们之间互相交流。语言的产生使人能够用词来概括各种感觉材料,进行抽象思维,并使人的思想能够互相交流。劳动和语言不仅是人类意识得以产生的主要推动力,还是人类意识不断发展并日趋复杂和严密的主要推动力。
(4)意识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