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70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条件
【答案】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依赖周围的其他事物,这些事物就是这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2. 青年黑格尔派
【答案】青年黑格尔派是指于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的激进派,又称“黑格尔左派”。其活动中心在柏林,主要成员有:D. F.施特劳斯、B. 鲍威尔、E. 鲍威尔、A. 卢格、K. F.科本、A. 鲁滕堡、E. 梅因、M. 赫斯、M. 施蒂纳等。
(1)兴起
1835年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促进了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兴起。青年黑格尔派反对黑格尔体系的保守倾向,力图从它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30年代,他们主要从事对宗教,特别是对福音书的批判性研究。施特劳斯认为,福音故事是像神话那样不自觉地发生的,其中客观的精神实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鲍威尔则认为它出自福音书作者的有意虚构,起决定作用的是自我意识,因而只有自我意识才能把人类从宗教异化下解放出来。
(2)分化与解体
进入40年代后,曾经起过进步作用的青年黑格尔运动发生分化和解体。青年黑格尔派中最激进的分子如卢格开始公开批判普鲁士国家制度,赫斯开始宣传空想共产主义。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宗教和黑格尔哲学。与此同时,以鲍威尔兄弟和梅因为首的一群人组成了“柏林自由人”小组,玩弄空洞的批判词句,蔑视群众,指责英法等国的社会主义工人运动; 施蒂纳则用至上的“唯一者”来鼓吹无政府主义。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过青年黑格尔运动,但一开始就有别于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他们迅速从宗教批判转向政治批判,进而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3. 人的本质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研究人的本质应当首先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一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本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又进一步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 量
【答案】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量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增减
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5. 联系
【答案】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
6. 技术社会形态
【答案】技术社会形态: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按此标准,人类历史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7. 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
【答案】革命性、批判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也必然要体现在它的辩证法中。①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指出对于现存事物不能只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要同时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里提出的不仅是一个世界观原则,也是一个根本的方法论原则; ②对现存事物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要从人与对象的否定性关系上去理解。现存感性世界是人类世世代代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对象,它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经历革命性的改造和变革。因此,从人与对象的否定性关系去理解,就是把现存事物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暂时性环节去理解。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在方法论上的体现。
8.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
【答案】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 ②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即使是今天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将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从这两方面的意义上说,实践标准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9. 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客观的,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指: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0.外因
【答案】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11.合目的性
【答案】合目的性是指社会历史规律是在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实现的,因而人类社会具有合目的性的一面。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表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选择性的原因在于:①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社会的政治和思想领域对经济领域、思想关系对物质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产生积极能动的反作用; ②人类的物质关系和生产力,也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才表现出来的。因此,人们的意志、需要和目的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式和速度、特别是在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关头,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活动意向可能对社会历史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选择性的一面,即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
12.阶级
【答案】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群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则是其直接原因。
二、简答题
13.因果联系有哪些特点?
【答案】(1)因果联系的内容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2)因果联系的特点
①因果的关系是确定的
原因在先,结果在后是因果联系的基本特点。因果联系就是包括时间先后次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普遍联系。
②因果的区别是相对的
如果把具体的原因与结果纳入事物无限发展的链条之中,那么,统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又是原因,反之亦然。
③因果的关系是多样的
宏观世界不同于微观世界,生物界不同于非生物界,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自然界的因果关系是自发地起作用的,而社会领域中的因果关系是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而实现的。
④因果联系是复杂的
主要的类型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在分析复杂的因果联系时,一定要进行具体的、全面的分析。
1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有何区别与联系?
【答案】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