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51历史学基础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台儿庄战役

【答案】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和日军在山东南部台儿庄地区进行的一次战斗。战役由李宗仁、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王铭章等抗日将领指挥。它歼火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民取得的最大胜利。

2. 伪满洲国

【答案】伪满洲国是日本在占领中国东三省后扶植的一个傀儡政权。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以“满洲国”政府的名义,发表了一个所谓“建国宣言”,宣布“满洲国”成立。因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称为“伪满洲国”或“伪满”。“首都”设于新京(今吉林长春),“领土”包括现今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以及内蒙古东部、河北省承德市。

3. 庐山会议

【答案】庐山会议是指1959年7〜8月间的庐山会议包括两次会议。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从8月2日至16日,是中共八届八中全会。7月2日至22日为庐山会议前期,主要是继续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7月23日至8月16日为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议方向急转直下,变为进行反右倾斗争。

4. 甲寅派

【答案】甲寅派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的复古主义文学派别。因创办《甲寅》杂志而得名,宣传封建复古思潮,代表人物是章士钊。1925年,章士钊重办《甲寅周刊》,并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继续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5. 贞元六书

【答案】贞元六书,又称“贞元之际所著书”,是冯友兰于抗战时期所著《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六书的合称。其哲学思想是中国程朱理学与西方新实在论的结合,其新理学把世界划分为二,一个是此岸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彼岸的“理世界”现实世界的实际的物,都是相对的料,他是第二性的,理世界是万理俱备,万理不

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是第一性。物不过是理之实现。在人生观上面,区分人的四种境界,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的人“体与物冥”、“万物皆备于我”,我即万理之主宰。

6. 中共九大

【答案】中共九大是指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林彪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中共九大的核心内容是阐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大会通过的党章取消了党员的权利,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中共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

7. 《二月提纲》

【答案】《二月提纲》是1966年2月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向中共中央的汇报文件,全称为《五人小组向中央的汇报提纲》。1966年2月3日,以彭真为组长的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在人民大会堂讨论关于批判吴晗的问题,根据会议讨论,拟订了一个汇报提纲。《二月提纲》主要是为了把已开始的对《海瑞罢官》的批判限制在学术范围内,但不久,这一提纲受到毛泽东的批判。

8. 远东慕尼黑

【答案】远东慕尼黑是指抗战初期西方列强企图牺牲中国利益而与日本妥协的事件。1938年英法等国于德国慕尼黑签订协定,使“慕尼黑阴谋”成为帝国主义各国暗中勾结,牺牲他国利益的代名词。抗日战争爆发后,英国方面希望保护其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利益,美国也希望参加对自身有利的谈判,以解决中日战争,因此在1938年到1939年间,英美酝酿召开所谓的“太平洋国际会议”,德国、意大利也一度进行劝和调解,企图以牺牲中国利益的方式,取得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妥协。这种阴谋同英法等国在慕尼黑的阴谋相类似,所以当时舆论界称之为“远东慕尼黑”,或叫“东方慕尼黑”。

9. 一国两制

【答案】“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不仅使中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而且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10.四行二局

【答案】四行二局是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六大金融机构,是国家资本金融体系的核心,是控制和支配全国货币金融的总枢纽。“四行”是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二局”是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国民政府建立和掌握了“四行二局”以后,又运用各种办法,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商业银行和钱庄。

二、论述题

11.“文化大革命”是如何发动的又是如何逐步发展到全面夺权的?

【答案】(1)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名批判北京市副市长、明史专家吴晗,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11月20日,毛泽东指令上海立即出单行本,向全国征订;同时打电话给周恩来,要求各报转载姚文。

(2)1966年初,彭真主持制定了《二月提纲》,试图对这场学术讨论中的“左”的倾向有所遏制;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将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打为反党集团,并加以批判;16日,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进一步否定了《二月提纲》,“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发动。

(3)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当天,毛泽东写信支持清华附中红卫兵,导致全国掀起红卫兵运动,红卫兵掀起了“破四旧”和“大串联”,全国开始出现大动乱局势。

(4)林彪、江青等以“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为借口,策动各地所谓“造反派”“踢开党委闹革命”,使各级党政机关陷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基层党组织停止活动,广大党员停止组织生活。在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过程中,又进行所谓“夺权”斗争,结果造成了全国内乱。

12.简述三大战役的经过,并说明它们各自的意义。

【答案】三大战役是指1948~1949间中国共产党发动的战略反攻的三次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1)辽沈战役: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决战中,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向北宁线锦州至唐山段发起攻击,15日首先攻占锦州,关闭东北大门,迫使长春守敌起义或投诚。接着在黑山、大虎山全歼从沈阳西援之敌,于11月2日解放沈阳及东北全境。至此,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47万余人。意义:辽沈战役的胜利连同全国其他战场四个月来的胜利,使敌我双方力量发生了根本变化,敌人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左右,解放军总兵力则增至300余万,使战争的预期大为缩短,同时也使我军获得了大规模歼灭战的经验,为解放平津和华北准备了条件。

(2)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内,同80万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1948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领导这次战役。参加这次战役的有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地方部队60余万人。从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分三个阶段进行这次战役。解放军首先歼灭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于徐州碾庄地区,接着义歼豫南来援之黄维兵团,再歼由徐州西逃之杜幸明兵团主力。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敌军55万多人。

意义:至此,人民解放军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统治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