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我国,优秀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品质?

【答案】(1)广播电视节目的含义。

广播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广播电台所有播出内容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它是一个按时间段划分、按线性结构传播的力一式安排和表现内容、依时间顺序播送内容的多层次系统。

(2)优秀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品质

①舆论导向正确,符合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富有时代特色; 广播电视媒体具有广泛的覆盖面,而且传播迅速及时,深受群众欢迎,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新闻媒介能不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真理之声、正义之声,能不能正确传达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舆论,化解矛盾,就显得十分重要。

当然,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是不要舆论监督,而是要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和质量。正确的舆论监督,就是新闻媒介审时度势,采用恰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时间将某些社会矛盾、问题、现象揭示出来。

②题材重要,主题鲜明,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 在新闻价值中,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人们天生就对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感兴趣。抓好一个重大选题,要从多侧面、多角度选材,要多工种、多环节配合,使其具有相应的表现手段,具有深刻的内容,产生深远的影响。

③内容真实,细节准确,现象与本质相统一; 这是新闻真实性的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中的事实不仅要准确,而且要全面客观,要符合事物的总体面貌。

④信息含量丰富,内涵深刻,能给人以较多的思考和启迪。新闻作品应当尽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这是受众的普遍要求。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有才能的记者往往能比其他记者采集到有关这个事件的多种信息。例如,报道国际贸易谈判,有的记者只报道当事双方何时何地举行了有关某项争端的谈判的信息,而有的记者却不限于此,还提供了争议焦点,哪些问题取得进展或达成协议,哪些问题还在讨价还价的信息等。

均作品应有较强的时效性,并且注重时效性与时宜性的统一。时效性是指从事件发生到新闻发布之间的时间差。时宜性是指新闻报道在考虑时效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发布的时机,即选择所发布的新闻对社会能产生最佳效果时报道。对于可预见的重大新闻事件,和能作出快速反应的突发事件,只要符合全局利益,就要抢发快发。当时效性与真实性或时宜性相矛盾时,则应舍时效而取真实或时宜。

⑥作品应富于创新意识,体现媒体特色。创新意识在新闻作品中表现在创意新、角度新、形式新、语言新、运用新颖的技术手段等几个方面。但究竟如何创新,不同的新闻媒体也都各有侧重点。文字作品的侧重点是精心打磨语言,广播作品是在音响上作文章,电视则应以形象取胜。

应该看到,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的知识水平、审美品位不断提高,新闻工作如果不去创新,陈袭旧有模式,是不会受欢迎的。

2. 试分析一下《生命的尊严高于一切》这篇新闻时评具备哪些特征?

生命的尊严高于一切

一名孕妇难产,其丈夫竟然拒绝在剖腹产手术单上签字。北京朝阳医院在抢救了3个小时后,宣布孕妇死亡。日前,孕妇的母亲准备起诉其女婿。由此,引发了一场沸沸扬扬的争论。

悲剧发生后,人们都在追问:究竟是谁让两条生命陨落? 从法律上看,医院“不签字不手术”的做法没有过错。当医生明确告知了可能发生的风险后,患者家属依然拒绝签字,医生只能尊重患者的选择权。但是,从伦理上看,医生尽管遵守了制度,但却眼睁睁看着生命凋亡,其做法显得冷酷无情。

在现实中,法理和伦理发生冲突并不罕见,即合法的不合理,合理的不合法。今年4月,内蒙古包头市某村就发生过类似的悲剧:一名产妇在手术台上急需输血,可医院却没有血库,家属提出自己献血应急,但医院却以“私自采血违反制度”为由,拒绝了家属的请求,产妇最终死于大出血。

其实,任何制度都是不完美的。但是,在制度与生命之间,我们必须坚守一条底线:生命尊严高于一切。我们应当将制度的价值指向以生命为本的理念上,而不是用在规避风险上。任何法律制度的执行,都不能以漠视乃至牺牲生命为代价。否则,就背离了法律制度的初衷。

在手术签字力一面,各国的制度不尽相同。在美国,遇到紧急救治时,病人的手术决定权掌握在医生手里。3个以上主治医生会诊,就可决定患者是否需要手术。医生会诊后,只需把病人的病情和急救措施告知家属即可。如果在紧急情况下,因家属不同意手术,最终导致患者失去生命,医院将负连带责任。即使病人的家属不起诉医院,美国联邦政府也会对医院提起公诉,追究医院责任。

在我国,“手术签字”是法律规定的。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执行者是否可以赋予制度更人性化的内涵? 例如,当患者无法作出理性选择时,医生可以代为作出最优选择,而不应让制度束缚住手脚。因为制度是冷的,而血是热的,人的尊严不能葡甸在制度的脚下。只有让人的尊严挺立,制度才更有生命的温度。

尊重生命,是医生的第一道德。因为医学不是一门纯技术,而是人类情感的延伸。技术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翼,没有技术,医学没有躯干; 没有人文,医学没有灵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医生见死小救,都是有悖医学人文精神的。

当然,医学也是一门探索科学,而探索则意味着风险。在生死边缘,如何让医生作出最利于患者的选择,而不是最利于法庭举证的选择,这不仅取决于医生自己,还取决于社会大环境。如果医患互信,医生往往不惜代价,挺而走险; 如果医患互疑,医生则过度防卫,不愿冒险。

(载于2007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答案】这篇新闻时评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应时而评,新闻性强

时效是时评的题中应有之义。有人甚至称目前的时评为“新闻的新闻”、“新闻背后的新闻”,这是很有道理的。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评以新闻为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如果离开了那些有较大价值的个别的、具体的新闻事实,如果不在第一时间发言,这样的新闻时评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二是论点的原创性和论证、分析过程的创新性,都比传统的新闻评论更具优势。

《生命的尊严高于一切》这篇新闻时评在新闻事件(一名孕妇难产,其丈夫竟然拒绝在剖腹产手术单上签字,导致妻儿双亡)发生后迅速发表,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此外,作者提出的论点一一生命的尊严高于一切,具有原创性; 论证、分析过程具有创新性,所以该时评具有极强的新闻性。

(2)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缘事而发,是要求以新闻事实为由头,因事抒感,有感而发; 寓理于事,是要摆事实,讲道理,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性、补充性叙述和点评来说理,而不是天马行空,长篇大论。这篇时评是事、理、情三位一体高度融合的产物,据事说理,析事明理,因而“论”的成分要少一些,分析的成分则要多一些。在行文时,作者更多的是按照新闻事件本身的必然逻辑和内在联系去进行分析,更深刻、更专业、更理性地揭示新闻的本质,进而帮助受众认识新闻的价值,揭示新闻的内涵。同时,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完成时评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分析,帮助受众逐渐形成乃至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理性的看待新闻事件、认识新闻事件的思想方法。这篇新闻时评以丈夫拒绝签字,医生不开刀的矛盾,导致孕妇和腹中孩子双亡的新闻事实为由,来论述医患问题。从而阐发尊重生命,是医生的第一道德。医患需要互信的论点。将论点融于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帮助读者理性看待、认识这件新闻事件。

(3)内容贴近

新闻时评的内容,应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感兴趣的、希望进一步了解的东西。无论是政策解读,法规阐释,经济展望,还是社情反映,民意表达,市井传声,都应是群众关心的热门话题和热点事件。侧重点应该放在基层,多评述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围绕公众的生产生活做文章,立言为民,当好人民喉舌,多为人民鼓与呼。

此篇时评反映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患问题,反映当下百姓最关心的热点话题。从贴近普通百姓视角写时评,内容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为广大受众所关注。第二十三章广播新闻评论

3. 由政论报纸演变为新闻评论,其重要标志是什么?

【答案】由政论报纸演变为新闻评论,其重要标志是《时报》首倡的时事短评“时评”。 《时报》是维新派报纸,创办于1904年,其首倡的“时评”给新闻评论注入新的生机,是新闻评论演进为独立新闻体裁的重要标志。该报主办人狄平子(楚青)说“吾之办此报,非为革新舆论,而欲革新代表舆论之报界尔。”

“时评”大致相当于现在报卜的“短评”或“编后’,,它抓住当天报卜的一则新闻,题目具体,一事一议,使报纸找到一个新闻和评论相配合的形式,为各报开辟时评或类似时评的言论专栏起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