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发展中国家的女童教育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各国政府及各个国际组织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反复探索。二战之后的50年间,女童教育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与男性相比,女童教育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尽管女童教育所带来的好处有目共睹,然而基于经济、传统的文化观念、学校本身因素等许多原因,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女童被摒弃于学校大门之外,尤其是那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女童更是无缘踏入校门。我们知道,女童接受教育,就是为她们打开了机会之门,给她们自己选择的权利,让她们乃至身边的男性都看到自己的价值,而不再是过去那种生孩子、照顾家庭的,处于服务功能的女人。 90年代以来,女童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已经意识到女童教育是解决一些世界危机的契机之一。各个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的女童教育项目在许多国际机构的支持下,都以颇具成效。因此,许多国内外学者都曾撰文论述,大多数都涉及的是女童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各个项目的实施情况。本文则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女童教育的适切性、持续性以及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性等实施原则,从而为进一步推动女童教育尽一些绵薄之力。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了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女童教育状况。几十年以来,由于人们的日渐重视,女童教育有了飞速的发展,各种比率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在女童教育中仍然存在入学率底,辍学率高,男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及农村地区,仍可看到大量女童徘徊在校门之外。 第二部分讨论了造成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除了贫困这一经济因素以外,究竟什么影响了女童就学?这一点是因为传统文化观念中女性的"服务"功能影响了女童接受教育。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都会把女性定位为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角色,这些角色大都是依附于男性及家庭的,是为男性服务的,她们所作的工作,诸如照顾家人,生儿育女,都是不需要接受教育就可以完成的,所以,女童接受教育的机会明显少于男童。第二点是由于家庭投资中成本与收益相矛盾而影响了女童入学。女童上学不仅直接成本高,而且家庭还要负出一定的机会成本,这就使得许多家庭不愿意送女孩子上学。而且,传统的婚姻习俗又会使家庭的投资付之东流。许多家长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女孩,最终是要"飞"走的,是不能给家里带来收益的,这就左右了家庭的决策。第三,是因为学校对女童及家庭没有吸引力,这包括学校设施不齐全、路途遥远、女教师的缺乏,最主要是,因为教材内容脱离农村实际生活影响家长支持女童上学。 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孟加拉国因为其非政府组织"农村发展委员会"为贫困女童创立的"非正规教育项目",而使女童教育有很大进展。马拉维则为部分提供了"免费教育",这就降低了女童受教育家庭要承担的直接费用,使得女童走进了学校。巴基斯坦的经验则主要在于其社会的参与及支持,充分调动了家庭及社会各界力量,使其参与支持教育事业,提高女童的入学率。我国的西部四省区则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了可参照的成功经验,即给女童以一技之长,使她们既学到了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实用的生存技能。 第四部分则阐述了女童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几点反思。女童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应该有其自身的发展对策,这就需要做到使教育体制具有适切性,不仅要对教学内容及课程进行改革,还要采用适当的教育形式,即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紧密结合。女童教育的持续性,则需要社会各界都团结起来,共同携手加以相助。不仅在经费上给予帮助,而且要使女童教育能够持续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最后还应注意不应仅仅强调数量而降低了办学的质量,因为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