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709汉语文之现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义项

【答案】义项是指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它原是辞书中的术语,这里借用来表示相应的语义单位。有的词只有一个义项,有的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一个词几个义项,各个义项只出现在自己的语境中,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用,别的义项不适用,因此它们存在一种互补关系。义项可以分为基本义和转义,前者是基本的、常用的义项; 后者是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转义主要是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方法产生的。

2. 兼类词

【答案】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A 和B 两类词的语法功能,意义上又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兼类词。汉语里兼类词比较常见的有三种,一种是名词与动词的兼类词,比如“经历”; 一种是名词与形容词的兼类词,比如“错误”; 还有一种是形容词与动词的兼类词,比如“讨厌”。词语的兼类是一种词语活用现象,兼类只是就词的静态形式而言,一旦词汇进入具体的语境,它的词类也就确定了下来。

3. 派生词

【答案】派生词是指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词语,即附加式合成词。词缀在词根前称为前缀,词缀在词根后称为后缀。例如汉语“第一”“第二”中的“第”,“老张,,“老三”中的“老”就是前缀,英语的“read-er" (读者)、"voice-less" (无声的)、works (工作,单数第三人称)中的“一er" “一less" “一s ”等都是后缀。这些词都是由派生法构成的词,属于派生词。

4. 连读变调

【答案】连续变调是指汉语里两个以上音节在连读的时候,由于受前后音节的影响,有些音节的声调会发生变化。普通话的连读变调主要有上声字的变调、轻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儿化的变调等。如两个上声连用时的变调情况,“领导”是两个上声连用的现象,前一个音素“领”由“214”变调为“35”。

二、简答题

5. 举例说明普通话声母和辅音的关系。

【答案】普通话中的声母和辅音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语音单位,具体表现为:

(1)区别

①划分角度小同

声母和辅音是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声母是从汉语传统语音学角度划分出的,是指音节的前段; 而辅音是从语音的自然属性出发,根据发音特点划分出的音素单位。它们之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

②使用范围不同

普通话里大多数声母都是由辅音充当的,但是,辅音不一定都可以做声母或者都只能做声母。普通话的辅音有22个,其中,辅音n 既可以做声母,也可以做韵尾; 辅音ng 则只能做韵尾; 其余的20个辅音只能做声母。

,另外,普通话里有一些音节在声母的位置上没有辅音的实体,是零声母。比如说“雨”和“五”

音节开头部分没有声母,只有一个韵母独立成音节。

(2)联系

普通话中的声母大多数数是由辅音组成的,辅音是声母的组成材料。

6. 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经常出现“通过……使……”或“通过……”这样的句式,下面三句都用了这样的句式,请分析哪句是正确的,哪句是错误的。为什么?

①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艰苦环境对磨砺坚强意志的作用。

②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认识社会问题的方法,形成初步的思考社会间题和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系统教学法的实践,能够帮助学员明确目标,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答案】①句是正确的,②③句是错误的。因为这种句式的特点是“通过……”的行为主体必须与“使……”的行为主体一致。一致的就是正确的,不一致的就是错误的。①句是一致的,“通过教学”“使……”的行为主题都是教师,所以可以说“通过教学,使学生……”只不过为了简洁而把主语省略了。②句、③句是不一致的,②句“通过学习”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使……”的行为主题不是学生,所以不能说“通过学习,使学生……”。同样,③句“通过实践”的行为主体是学员,而“帮助……”的主体不是学员,所以也不能说“学员通过……,能够帮助学员……”。②句的改法有两种。一种是去掉“通过”和“学习”后边的逗号,由“学习”做主语; 另种是去掉“使”,由“学生”做主语。③句可改为“通过系统教学法的实践,学员能够明确目标……”。

7. 有人把连用、兼用、套用的综合运用形式叫“混用”,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个复杂的问题。从复杂的修辞现象中进一步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出辞格的连用、兼用、套用三种基本形式,它们各有其特点和表达效果,应该各立门户。但有时候它们会有交叉现象,或在连用中有兼用,或在套用中有连用等,这种错综运用,有人又称“汇用”。不管是那种形式,通称“辞格的综合运用”,是有道理的。“分析”与“综合”相对应说,也很明确。“混用”的说法,笼统模糊,不必用此概念。

8. 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

委屈求全 黄粮一梦 礼上往来 响扼行云

得泷望蜀 重蹈复辙 淹没无闻 濯发难数

【答案】正确的应该是:委曲求全、黄粱一梦、礼尚往来、响遏行云、得陇望蜀、重蹈覆辙、湮没无闻、擢发难数

9. 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

①革新技术以后,不但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②我虽然下决心要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高不了,老师也经常给我个别辅导。

③这部作品虽然写的是农民,却也深刻地表现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④如果我们前一时期已经克服了学习上的一些困难,那么今后的困难也同样能克服。

⑤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仟务,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⑥如果分析什么文章,只有掌握了这种方法,才能迎刃而解。

⑦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哪怕刀山火海,我们就要上。

⑧不管天气如此变化多端,天池仍是一片沉静,渺渺湖水,清澈如镜。

【答案】①革新技术以后,不但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缺少同启下连词“不但”相搭配的承上连词,应在“提高”前添“而且”。

②结构混乱,层次不清。应该把“老师也经常给我个别辅导”放到前面和“下决心”小句一起作条件。还应该在成绩前面加上“但是”。

③这部作品虽然写的是农民,却也深刻地表现了广大农民的愿望。错用关联词语。两分句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应删去“虽然”、“却也”。

④如果我们前一时期已经克服了学习上的一些困难,那么今后的困难也同样能克服。错用关联词语。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应删去“如果”、“那么”。

⑤分句的顺承关系不对,应该先“克服困难”然后才是完成任务,应该调整2个分句之间的顺序。

⑥如果分析什么文章,只有掌握了这种方法,才能迎刃而解。错用关联词语。第二分句与第三分句之间是充足条件关系,应将“只有……才”改为“只要……就”; 全句,第一层应为条件关系,不是假设关系,应将“如果”改为“无论”。

⑦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哪怕刀山火海,我们就要上。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就”改为“也”。

⑧不管天气如此变化多端,天池仍是一片沉静,渺渺湖水,清澈如镜。“不管”表示无条件,后面不能出现表示确定的词语。“天气如此变化多端”是确定的说法,应改为“天气怎样变化”。如果“天气如此变化多端”不改动,就应将“不管”改为“尽管”,因为“尽管”后需要有表示确定的说法。

10.北京方言词成为普通话词汇的成员有何条件?

【答案】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品为语法规范,是通行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外华人的共同语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普通话并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