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新闻采访
【答案】新闻采访是指以采集新闻事实、进行新闻报道为主要目的的特殊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记者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新闻传播全过程的开端和整个传播活动的基础。新闻采访是新闻领域的专门活动,必须遵守新闻传播规律和基本要求。主要着眼于迅速及时的采集、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不仅要求视野经常遍及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要力求持续注视重大事态的发展变化。它卞要通过观察和访问获取新闻时事。新闻采访可分为个别访问、现场观察采访、蹲点采访、交叉采访、巡回采访。
2. 消息
【答案】消息是指迅速、准确、简要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是新闻报道的主要体裁。消息包括:①动态新闻一一以迅速简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新动态为基本特征,内容集中单一,一般一事一报,简明扼要,时效性强; ②综合新闻一一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的归纳综合报道,主要用以反映动向、成就、问题等。
3. 新闻
【答案】新闻是指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所关注的生存环境发生的最新变化状态的报道。它具有如下三个特征:它是一种客观发生的新的变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它是一种被公众所关心的信息; 它是一种借助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的信息。
4. 《论出版自由》(1644年)
【答案】《论出版自由》是约翰·弥尔顿为争取出版自由撰写的一本小册子。此书最初是1644年作者向英国国会提交的一篇演说词,也是一篇争取言论自由的战斗檄文。书中系统阐述了出版自由思想,在当时提出了反对集权主义控制的强有力的观点。谴责检查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让人们不受限制地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思想; 认为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并且只要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本身就能够战胜谬误而存在下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的概念。在倡导自由的同时,承认自由讨论的权利可以加以限制,但是避免谈到作为这种限制的基础的一般性原则。该书为争取出版自由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争取出版自由斗争中留下来的早期文献。
5. 新闻背景
【答案】新闻背景是指对于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环境和主客观条件所作的说明。它通过引用有关材料,应用交代、说明、解释、对比、衬托等手法,显现或暗示新闻事实的成因、意义等,藉以深化新闻主题,帮助受众透过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更好地理解事实的本质及其对周围事物的影响。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被称为是“新闻背后的新闻”。对它所下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来说明事实的旧事实”。背景材料不是新闻事实,是有助十理解新闻事实的必要材料,运用时务必精挑细拣,尽量控制在“必要”的限度以内。
6. 负面新闻
【答案】负面新闻是指人为加工而成的“消极的新闻报道”或者是“负面报道”。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报道的内容是负面的,产生的影响也是负面的; 另一种是内容本身并不是负面的,但由于记者认识上或操作的不慎,产生事与愿违的消极影响。很多时候,负面新闻并不负面,它具有比正面新闻更强大的正面影响力。
二、简答题
7. 何谓新闻背景? 消息为什么要加背景?
【答案】(1)新闻背景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背景是指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狭义的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2)消息添加背景的原因
①交待新闻背景,是消息写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消息,尤其是动态消息,往往是一事一报,如果不交待必要的背景,只孤立地反映事实,有时很难说明问题。一篇新闻作品能否成功,一半取决于新闻背景交待得是否充分、其安排穿插是否巧妙。消息主体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要由背景材料协助完成。
②新闻背景在阐明新闻事实、传递信息、揭示新闻主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①运用新闻背景说明、解释对象,令新闻通俗易懂。
②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③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过程。
④以背景语言暗示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⑤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增加可读性。
③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⑦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8. 选择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分析其运用新闻跳笔的技巧。
【答案】(一)2007普利策新闻奖作品
“长江女神”芳踪己逝?
一位瑞士富豪的后裔和一群科学家,想要拯救生活在中国长江水域的白鳍豚。然而,没人知道这种动物是否还存在。
上个月,瑞士人奥古斯特·弗鲁格率领一支由中国、日本、瑞士及美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开始搜寻白鳍豚的下落。白鳍豚是一种生性害羞、视力极差的淡水哺乳动物,数百年来在中国传说中一直被誉为“长汀女神”。
上世纪90年代早期,科学家们就曾估计,当时长江里仅剩约200头白鳍豚,在穿梭于长江水道的货船和渔船的夹缝中苦苦生存。而到1997年人们最后一次亲眼目睹白鳍豚时,科学家们再次估计,它最多就剩下17头左右了。
科学家们说,如果白鳍豚果真已灭绝,那么‘已将成为过去300年来消失的、为数不多的几种大型水生哺乳动物之一。“这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从我们的眼皮底下消失可不是件小事。”来自美国的生态学家鲍勃·皮特曼,一边用望远镜搜寻远处的水域,一边如此说道。
白鳍豚的境遇,凸现了中国为其经济的急速发展所付出的昂贵代价。伴随经济高速发展的,是空气和水域的严重污染。白鳍豚这种长吻似剑、具有神奇声纳系统,因而能在浑浊江水中自由穿行的大型水生哺乳动物,由于缺乏政府的有力保护和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眼下已沦入万劫不复之境。
“没人关心这种动物一一我们也许是疯子。"42岁的弗鲁格一边说,一边在他那艘锈迹斑斑的船上展开了一面印有他的白鳍豚基金会baiji.org 字样的旗帜。
为了这次活动,弗鲁格召聚了一批来自东西方的科学家,其中包括美国商务部属下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的海洋生态学家皮特曼,还有中国知名的白鳍豚保护专家王丁。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的红色名录上,中国有47种濒危动物榜上有名,其中包括扬子鳄和中华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今年10月宣布将长江和珠江入海口列入“死亡区”,因为那里的水无法为鱼类生存提供充足的氧气。“白鳍豚是一种美丽的动物,位列食物链的顶端,并且亲近人类。如果长江无法养育白鳍豚,那里也就不适合人类生活了。”王丁望着沿江不断排出污染废物的工厂说。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它们喜欢栖息的沙洲没有了,河道也被炸毁了。白鳍豚和渔民“争食”,经常陷入渔民捕鱼的鱼网。船只的马达声也令它们茫然。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成立科研小组,专门研究这一濒危物种,这个组织目前的主管人就是王丁。他在中国被称为“白鳍豚先生”,他是从1980年开始喜欢上这种动物的。当时,渔民把一头受重伤的白鳍豚,送到了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交由他照料。
到2004年,渔民们几乎己见不到白鳍豚了。弗鲁格开始组织中外科学家搜寻它们的下落。在接下来的几周,研究人员将轮流搜索江面寻找白鳍豚的踪影。如果能发现10头以上白鳍豚,他们将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但是目前看来希望渺茫。
(二)新闻跳笔的技巧
读者看报的特点是“时间短、随手翻”,为吸引读者的注意,新闻报道作品要有“一眼功效”,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