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25综合考试[行政管理]之公共政策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最优化模式
【答案】最优化模式又称规范最优模式,是德洛尔提出的带有综合性质的模式。德洛尔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和渐进模式并吸收这两种模式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最优模式。他认为,全面理性或综合理性模式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达到。而渐进主义模式虽然更贴近实际,更适应于人类的本性和理论上更成熟,但是它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德洛尔将最优化模式的分析过程分为3个阶段18个步骤。
2. 需求显示过程
【答案】需求显示过程是准确显示投票者偏好的一种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对个人征收某种税收的方法来促使个人真实显示他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从而确定给投票者带来好处最多的方案。这一方案的实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需求显示过程的最大优点是鼓励投票者真实表达自己的偏好,从而避免人为增加决策成本,提高决策效率。
3. 政策科学“三部曲”
【答案】叶海片·德洛尔为政策科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发表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政策科学进展》(1971年)。是公共政策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的标志。
4. 备选方案
【答案】备选方案是决策者解决政策问题的行动过程的选择,或是达成政策目标的可供利用的手段、措施或办法。依政策问题性质的不同,备选方案可以表现为政策、策略或各种行动过程。
二、简答题
5. 简述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
【答案】(1)公共政策的政治性
作为政治系统运行重要环节的公共政策,必然服从于和服务于政治系统中公共权力所规定的意志、利益、任务和目标,这就是公共政策的政治性特征。政治系统是掌握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与机构,政府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权力是由政治系统通过合法的途径授予的。因此,政府部门和社会公共机构制定与实施的任何政策都必须维护和巩固现行的政治统治。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在阶级社会中有时又表现为阶级性。当政治系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与其他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矛盾具有对抗性质时,政治性就表现为强烈的阶级性; 而当二者的矛盾属十非对抗性时,政治性中的阶级性就不太强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阶级,但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政治现象都带有阶级斗争的内容。因此,作为政治系统运行主要内容的公共政策也不全是具有阶级性的。
(2)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与公共政策政治性相对应的特性是其公共性。日本公共政策学者药师寺泰藏认为,“‘公共政策’的意思与其字面意思相同,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政府等公共部门进行社会公共管理,维护社会公正,协调公众利益,确保社会稳定发展的措施与手段。因此,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发展,从全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各种行为规范。离开了公共性,公共政策就有可能变为某些个人、团体、阶层谋取私利的下具。
(3)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当政治系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以及贯彻统治阶级意志的政府所具有的特殊利益与它们所代表的社会公众的利益一致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当政治上、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取得执政地位的政党,以及由它们推选的代表组成的政府,所具有的利益与社会绝大部分公众的利益不相一致、甚至发生冲突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会相互矛盾。
6. 方案抉择中的决策方式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答案】(1)全体一致规则
①全体一致规则是指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表决的方案投赞成票,一致同意的规则。
②全体一致规则的优点
a. 一票否决。决策人形式上都平等地享有决策权,任何一个否决行动,对决策方案能否最终通过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b. “帕累托最优”。全体一致规则是肯定导向“帕累托最优”的惟一投票准则。所有决策人都能通过自己的投票行为而获益,或者说,决策人中至少没有人因此而利益受损。
③全体一致规则的明显缺点
a. 决策成本过高。要求社会成员寻求共同的满意选择,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这在人们的偏好各异的大社会中尤其如此。为寻找出一个符合“帕累托最优”的决策结果,社会成员在时间上的损失也许远超过他们从中获得的收益。
b. 鼓励“策略行为”。在全体一致规则的条件下,每位决策参与者都享有决策的否决权,因此,这一规则会鼓励人们运用“策略行为”来争取自己所偏好的方案的胜出。较为常见的是讨价还价和弃权。
(2)过半数规则
①过半数规则是指对一项表决方案,需要超过二分之一的投票人赞同方能通过的规则。 ②过半数规则的优点
a. 决策效率高。决策过程中无需人人都投赞成票,只要有超过半数的赞成票,决策方案就能通过。
b. “少数服从多数”。“按过半数投票规则进行集体选择过程的本质,即少数投票者被迫参与他们不能阻止也不能对其所引起的损害要求补偿的那些活动。”过半数规则要求公共行动方案对全体参与者都具有强制性,即占少数的反对者必须服从占多数的支持者所做出的抉择。
③过半数规则本身的缺陷
a. “多数剥削少数”。按多数规则选择出的每一项集体行动方案都具有内在的强制性。因为最终的集体决策是按多数人的意愿决定的,而决策的结果又要求全体成员服从,这就意味着多数人把自己意愿强加给少数人。
b. 决策结果未必可靠。在多数票规则下,个人行为与结果之间并不存在联系,而各备选方案的机会成本的估计又必然很困难,因此集体决策基本上是不负责任的。
c. 投票悖论。在对过半数规则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即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这种现象叫做“循环”或投票悖论。这表明即使按多数规则进行投票而选择出来的集体决策,也可能对多数不利。
7. 社会问题如何转变为政策问题?
【答案】(1)社会问题的概念
在公共政策学上,社会问题一般被定义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偏差或差距。对社会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
①广义的社会问题是指人类社会存在的、需要解决的一切问题,包括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私人问题主要通过私人、市场、社会的方式得到解决,私人、市场、社会不能有效解决的公共问题最终主要通过公共、政府的方式加以解决。
②狭义的社会问题是指那些私人、市场不能有效解决,最终需要通过公共、政府的方式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
(2)转变的原因
非政府的方式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大部分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是关系私人利益的私人性、市场性的问题,而具有外部性、不确定性等公共利益特征的公共问题,即具有社会成本或社会收益的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是市场方式失败的主要领域,一般不能通过私人、市场的方式有效解决。客观存在并经主观认定的,且个人、市场、社会的方式难以有效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是公共政策过程的起点。当社会公共问题具有一定的严重性,影响到私人利益和社会经济的稳定有效运行,公众就要对此关注并要求政府予以解决。当政府部门将公共问题纳入研究和诀策的范围时,公共问题就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
(3)公共性的政策问题的特征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