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海积地貌
【答案】海积地貌是指进入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在波浪推动下移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各种地形。其类型主要有:①海滩,即平行于海岸线延展的平缓堆积地形;②沿岸堤,是指在高潮线附近,由波浪引起的泥沙横向移动形成的大致平行海岸的堤状地形;③砂坎,是指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④砂嘴,是指在海湾处由泥沙堆积形成的,一端与陆地相连,尾部伸入海中的垅岗地形;⑤泻湖,是指被砂坎、砂嘴隔离的海滨浅海湾;⑥连岛砂坝,是指岛屿靠海岸一方,泥沙堆积成的,可使海岛同海岸连接起来的堆积地形:⑦海积阶地,是指由海水的堆积作用和海岸的上升而形成的海边平坦宽阔台阶状堆积地形。
2. 自然地理学
【答案】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3. 沉积作用
【答案】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广义的沉积作用指造岩沉积物质进行堆积和形成岩石的作用,包括母岩的解离、解离物质的搬运和在适当场所的沉积、堆积,以及经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固结为坚硬岩石的作用;狭义的沉积作用指介质中悬浮状物质的机械沉淀作用。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类。
4. 土地评价
【答案】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指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具体来说,就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之后,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对一定的土地用途、属性做质量鉴定,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土地的价值。
5. 上层滞水
【答案】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性质基本与潜水相同,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通过蒸发或向隔水底板的边缘下渗排泄,受水文因素影响强烈,水质极易受到污染。它由雨水、融雪水等渗入时被局部隔水层阻滞而形成,消耗于蒸发
及沿隔水层边缘下渗,常分布于砂层中的粘土夹层之上和石灰岩中溶洞底部有粘性土充填的部位。
6. 腐殖质化过程
【答案】腐殖质化过程是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复杂、较稳定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化过程使土体进行腐殖质累积,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产生构成腐殖质主要成分的原始材料,②第_阶段为合成阶段,即山微生物为主导的生化过程。影响腐殖质形成的因素有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温度、土壤反应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值。
7. 三角洲
【答案】三角洲是指河口段的扇状冲积平原。它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三角洲的面积较大,土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易有洪涝,同时,三角洲地区一般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因而多为良好的农耕的地区,且对形成石油和天然气也相当有利,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油气田都分布在三角洲地区。
8. 生物群落
【答案】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其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和结构、优势种、相对丰盛度、营养结构等。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营养关系、成境关系和助布关系三类。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
二、分析题
9. 论述湿地的生态功能。
【答案】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由于水陆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其生态功能主要有:
(1)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具有调节水循环、生态功能。通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把水分源源不断地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环中起着良好的作用;
(2)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储存库
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湿地在景观中为动植物区系提供了独立的生境,养育着丰富的生物,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3)湿地具有净化环境的功能
湿地具有作为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的功能。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利用湿地植物的这一生态功能来
,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净化污染物中的病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
(4)湿地具有蓄洪的作用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
,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 的天然“海绵”
(5)湿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属于高标准生产湿地具有强大的物质生产功能,其净初级生产力在2000~3000g/(m2·a-1)
力,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10.为什么说地貌的发生和发展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共同塑造的结果? 试举例说明。
【答案】(1)地貌的发生和发展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共同塑造的,理由如下:
①地貌发育是指固体地球表面组成地貌的物质,在内动力作用、外动力作用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的位移运动以及地貌本身发生的种种变化。
②内动力作用是指来自地球内部如地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等能量通过地壳的作用动力使固体地球表面的地貌发生变化。外动力作用是指来自于地球外部如太阳能、日月引能等能量通过大气、水、生物等多个圈层物质运动作用于固体地球表面使地貌发生变化。对地貌发育而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只有作用方式与作用强度的差别,在作用对象与作用时间上两者不可分离。
③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于地表,使地表物质和能量不断转换,进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基本起伏形态,地貌分布和组合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同时对地表形态进行剥蚀塑造,削高填低,以减小地表的起伏。
(2)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主要由于地壳运动即内力作用所致,而其表面地貌的高低起伏同时也离不开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流水作用等外力作用,因而地貌的发育往往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而成。
11.论述植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答案】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乔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地衣及绿藻等熟悉的生物。生态系统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环境的统称。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C 循环方面
绿色植物吸收CO 2和水,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状态的C 固定成有机分子的C ,再被动物、细菌和其他异养生物所消耗。绿色植物也能够通过呼吸作用把产生的CO 2和水排出体外,返还给无机环境,CO 2又可以被绿色植物直接再利用。可见绿色植物在C 循环中的作用巨大。
(2)在能量传输方面
太阳能和化学能通过绿色植物,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生态系统中,成为消费者和还原者的唯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