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431金融学综合[专业硕士]之金融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答案】(1)金融监管的总体目标就是通过对金融业的监管,维持一个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制度,这是由金融业在社会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具体来讲,金融监管目标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①保证金融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金融体系的安全:
②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金融业在竞争的基础上提高效率;
③确保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保持一致;
④增强本国金融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金融监管的原则主要是:
①依法监管的原则,即银行机构必须接受国家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督; 必须保持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和一贯性从而达到有效性。
②适度竞争原则,即金融监管的重心应放在创造适度的竞争环境上; 放在形成和保持适度竞争的格局和程度监测上; 放在避免造成金融机构高度垄断失去竞争的活力和生机上; 放在防止出现过度竞争、破坏性竞争从而危及金融业的安全稳定上。要求管而不死,活而不乱,限制竞争又不消灭竞争,使金融机构追求利润但又不能疯狂冒险,有风险但又要保障安全。
③自我约束的原则,即将内部的自我约束与外部强的制管理相结合。
④综合性管理原则,即银行监督应具有综合配套的系统化和最优化的要求,应将行政、经济、法律等管理手段配套使用。
⑤社会经济效益原则,即在实施监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金融机构的设立及其业务活动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及各个主体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来确定监管重点和选择相应的管理手段。
⑥管理机构的一致性原则,即金融监管各级机构应该按同一标准进行监管。
2. 简述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原则。
【答案】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严格划清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界限,并实行分别管理的原则。预算外资金的项目和范围必须按照国家的规定执行,不得任意增设项目,扩大预算外资金范围,属于预算内的资金不得划到预算外,属于预算外支出的项目不得在预算内报销。
(2)财政管理的原则。财政部门是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依照部门和单位的财政隶属
关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按预算外资金的用途分类进行核算。财政部负责管理与财政部直接发生预算缴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主管部门预算外资金的收取、安排和使用,并对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进行审批; 地方财政部门负责管理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拨款关系的各级地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企业主管部门预算外资金的收取、安排和使用,并对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进行审批。
(3)预算管理的原则。从1996年起,将养路费、车辆购置附加费、铁路建设基金、电力建设基金、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新菜地开发基金、公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农村教育事业附加费、邮电附加、港口建设费、市话初装基金、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收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地方财政部门按国家规定收取的各项税费附加,从1996年起也统一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作为地方的固定收入,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基金(收费)收支和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支在预算上单独编列基金预算反映,按规定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4)计划管理的原则。财政部门要建立预算外资金预决算管理制度。各部门、各单位要按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并及时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对预算内拨款和预算外收入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财政部门要在认真审核单位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上,编制本级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报送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年终后,财政部门要审批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支决算,编制本级预算外资金收支决算,并报同级政府审批,在此基础上,编制包括预算内、外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
(5)专款专用的原则。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使用预算外资金。专项用于公共工程、公共事业的基金和收费,以及其他专项资金,要按计划和规定用途专款专用,由财政部门审核后分期拨付资金; 用于工资、奖金、补贴、津贴和福利等方面的支出,必须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核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 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支出,要按国家规定立项,纳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按计划部门确定的国家投资计划和工程进度分期拨付; 用于购买专项控制商品的支出,要报财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控购审批手续。严禁将预算外资金转交非财务机构管理、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和公款私存; 严禁用预算外资金搞房地产等计划外投资,从事股票、期货等交易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高消费。
3. 阐明支付清算系统的含义及其作用。
【答案】支付清算系统,也称为支付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交易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系统。具体地讲,它是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管理货币转移的规则、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的,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
现代的支付清算体系则是伴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而发展的。各国中央银行,大多有法令明文规定,负有组织支付清算的职责。由一国中央银行主持下的支付系统是现代经济活动运行的“基础设施”。它可以形容为资金的高速公路,当道路宽阔、畅通、覆盖面大时,资金在债权债务人之间的流动就顺畅,经济体运行就健康。如果不通畅,就会付出过高的清算成本,资金运用的效率就会降低; 一旦发生局部的堵塞和服务中断,安全、高效的支付系统有利于规避金融风险。支
付系统在运转过程中可以发现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一部分潜在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能主动预警。比如支付系统可以监测各家商业银行清算账户的日间透支额和日终透艾额,一旦这些指标出现异常,支付系统就会要求商业银行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支付效率。
如果是通用货币的支付系统如美元、欧元、日元的支付系统,它们还会对全球经济或区域经济发挥作用。
4. 如何正确认识消费信用的作用和制约因素?
【答案】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消费信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消费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并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据统计,若不采用分期付款这一消费信用的典型支付方式,西方汽车的销售数量将会减少1/3。此外,企业通过以赊销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等方式,这一信用形式对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若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消费信用则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状态,促使物价上涨,促成虚假繁荣等消极影响。因此,消费信贷应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一般来说,消费信用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总供给的能力与水平。总供给的水平越高,消费信用的规模一般越大; (2)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若居民的实际收入较低,偿还能力不高,一味地发展消费信用则会导致风险加大; (3)资金供求关系。它与消费信用的规模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若资金供求紧张,消费信用的规模就越大; (4)消费观念和文化程度,它制约着消费信用方式的普及程度和消费总量。如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信贷起步较晚,规模也较小,但近年来发展很快,主要体现在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的增长上。
5. 阐述国家加强对中央银行控制的理论依据及其手段加强。
【答案】中央银行一经产生就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常体现着政府的某些意图,包括在金融管理中承担一定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从来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中央银行,尽管这种控制程度在不同的国家以及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强弱不一。
国家对中央银行的控制,总的说来,是加强的趋势,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金融大危机以来更为明显。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把西方世界推入混乱动荡的深渊,动摇了传统认为经济自身能够达到均衡和稳定的观念。应运而生的凯恩斯经济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不能自发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井进一步强调指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央银行就成为政府对宏观经济施以调节的重要机构之一。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已不仅着眼于稳定金融业自身,而是着眼于稳定整个国民经济。
既然国家要利用中央银行干预宏观经济生活,那么加强对中央银行的控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必然会引起中央银行制度发生新的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手段直接表现为:(1)中央银行的国有化:在此之前,中央银行的股本大多是私人持有。如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基本上是私人股份银行。战后,各国中央银行的私人股份,先后转化为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