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元朝时期意大利人_____来中国游历,揭开了中国与欧洲直接交往的序幕。

【答案】马可·波罗

【解析】东西方之间的往来,特别是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往来,早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元代时来华的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算是那时有代表性的人物。

2.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_____。

【答案】杭州

【解析】大运河山隋场帝于大业元年修建,至大业六年完成,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北从荣阳过黄河,经临清直达北京; 南面则向东开掘,到淮阴后折而向南,由扬州过长江,从江南的镇江经苏州到达杭州终点,全长二千四百余公里。

3. 汉代经学分为“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今文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汉的_____。

【答案】董仲舒

【解析】今文学家,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认为孔子删订六经,是为了托古改制,是为万世立不易之法,尊孔子为经学之祖。

4. 中医四诊法是指望、闻、问、_____。

【答案】切【解析】中医诊治强调“四诊”、“八纲”即“阴、阳、表、“四诊”、" 八纲”。“四诊”即“望(望色)、闻(闻味)、问(问情)、切(切脉)”,里、寒、热、虚、实”。

5. 中国古代与海外交往的几条主要通道被称为_____。

【答案】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海上丝绸之路”,从海上沟通着中国与外国的交往。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所记的从西汉帝国的南疆到达印度洋的海路:即从今越南北部、广东、广西港口出发,经东南亚抵达今印度东岸和斯里兰卡。东汉时,中国人已经知道从波斯到红海的海路。

二、选择题

6. 乾隆年间编撰的、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是( )。

A. 永乐大典

B. 太平御览

C. 四库全书

D. 十三经

【答案】C

【解析】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沼令搜集天下珍贵典籍,编纂规模巨大的《四库全书》。至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四库全书》全部编成,总计36304册,79337卷,写成七部,分藏于七阁。

7. 与梅兰芳同属于京剧“四大名旦”的是( )。

A. 周信芳

B. 盖叫天

C. 马连良

D. 荀慧生

【答案】D

【解析】京剧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表演艺术最成熟的一个剧种,代表了中国戏曲发展的水平。在表演风格上分成京、海两大流派,其中著名的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于1927年北平《顺天时报》评选中被誉为“四大名旦”,是各具风格特色的旦角表演艺术家。其中荀慧生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8.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 )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A. 龚自珍

B. 纪晓岚

C. 黄遵宪

D. 李毓秀

【答案】D

【解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该作品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9. 传统汉字学有“六书”的说法,“六书”指的是( )。

A. 汉字的六种写法

B. 汉字的六种字体

C. 六种研究汉字的书

D. 汉字造字和用字的六种方法

【答案】D

【解析】关于“六书”的说法一般采用《说文解字》中的名称,《艺文志》中的顺序,表述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前四种是造字之法,称为“四体”,后两种是用字之

法,称为“二用”。

三、判断题

10.中国古代西域指的是现在的欧洲。

【答案】错误

【解析]汉建元三年,张寒奉命往西域寻找被匈奴驱逐的大月氏人,以便与之联合,共同抗击匈奴。途径之地为今天的新疆与中亚部分地区,所以西域并不是指现在的欧洲。

11.明清以来,公认的八大菜系是:鲁、川、粤、闽、苏、沪、湘、徽。

【答案】错误

【解析】经过儿千年的演变与发展,按各地饮食习惯和食物条件,形成各地不同的风味,即不同的菜系。通常分为“八大菜系”:鲁(山东菜)、川(四川菜)、粤(广东菜)、闽(福建菜)、苏(江苏菜,主要指淮扬菜)、浙(浙江菜)、皖(安徽菜)、湘(湖南菜)。

12.“三表法”指判断是非的标准和方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家提出的。

【答案】正确

【解析】“三表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提出来的,是判断言谈是非的三条标准。

13.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画面是静谧的夜晚,淡淡的月色,空空荡荡的江面上有一叶小舟,小舟上一人把竿,身体略略前倾,凝神专注水面。

【答案】正确

【解析】《寒江独钓图》中,南宋马远严谨地描画了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反而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而且还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思之不尽。这种诗一般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在艺术上则是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