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红楼梦》霍译本人名翻译的研究

关键词:红楼梦,人名,翻译

  摘要

  姓名是人生的符号,也是一种文化。小说中人物的姓名更是这种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折射出作者的价值观念,爱憎喜怒,创作意图,语言技巧独具匠心的精妙设计。深刻领会人物姓名的深层含义,对于理解一部文学作品,了解一种文化是必不可少的。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的典范之作。全书不仅冠姓名的"小说人物"有三四百之众,而且其姓名之繁,命名之巧,字号之妙,寓意之深,影响之广,都是有口皆碑的。诚如清人周春所说:"盖此书每于姓氏上着意,作者又长于隐语庾词,各处变幻,极其巧妙,不可不知。" 当今天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村"越来越小时,各种文化的冲击和矛盾愈发愈激烈。文学名著作为一种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人们了解另一文化的良好渠道。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需要对两种文化和语言有着敏锐地观察和灵活的变通。对于从事汉翻英,特别是对于从事汉语文学的翻译来说,如何将中国纷繁复杂的人名文化准确明了的传达给英文读者,是一个长期以来探讨的,却另译者伤脑筋的问题。有人倡导"名随主人",有人探讨"入乡随俗",各持己见,各有说法。 英国学者,前牛津大学教授维霍克斯(David Hawkes)在中国古典文学向世界传播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和其翁婿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一起完成了中国文学经典名著《红楼梦》的翻译,并于197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译者霍克思先生曾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在北京大学研究中国文化,熟谙中国文学。 本文对霍克思的《红楼梦》的英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的人名作了细致深入的分类和归纳,提出本人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翻译上的观点。本文大致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为本文的引论和铺垫,对中外文学名著中的人物姓名作一探讨,指出人名蕴含的深刻含义,译者不可觉察。 第二部分:列出人名翻译的四中常见方法:音译(transliteration),音译加注(transliteration with annotation),释义(paraphrase)和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并以大量的文学作品人名翻译为例,指出每种翻译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第三部分:将《红楼梦》中出现的人名进行分类说明,详细阐明其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和在作品中的深刻含义。 第四部分:将霍克思译本中人名进行分类并进行详细概括和说明,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是对人名的分类,共分十类,并指出其相对应的翻译方法,其次对人名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操作进行深入分析,归纳出六种翻译技巧。显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 第五部分:参照名著翻译理论家彼得 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翻译评价方法,对霍克思德人名翻译进行了客观评价,指出这一译本是以译文读者为主的译本,并对这一译本的接受性和对将来译者的指导意义上作了说明。 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前五部分大量的例子和分析,本文作者提出在文学作品汉翻英时,对于人名的处理,译者应注意:1、翻译方法无定则。2、人名翻译要参照上下文做适应性调整和变化。3、人名翻译必须与整部译作风格保持一致。 无论如何,随着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愈加紧密,翻译事业也在蒸蒸日上,蓬勃发展。从前人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对于翻译事业的未来发展,对于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都是极其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