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世纪之交,我国现代化建设即将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时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审时度势的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 现实意义。其实,作为一个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西部地区发展问题始终受到最高决策者的高度关注,在新中国三代领导人的战略决策中都占有重要位置。从50年代毛泽东搞的“三线建设”到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再到本世纪江泽民号召全党、全国人民所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可以看出,在开发、发展西部地区上无不倾注了三代领导集体的大量心血。面对这一相同的历史课题,三代领导集体却采取了迥异的发展战略,折射出了不同的发展思路;但异中有同,从根本上讲,他们都将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国家繁荣富强作为各自发展战略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某些大原则、大方向、大目标上则是协调统一的。因此,笔者认为对党的 三代领导集体关于西部大开发思想作纵向比较研究,无论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还是挫折中的教训,无疑对我们探索一条新的西部开发之路,对我们正确理解三代领导集体思想的内在逻辑的统一关系,将会大有裨益。 目前,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有关邓小平、江泽民的西部大开发思想研究也已不少,许多研究者对其西部大开发思想作了详尽论述,但缺乏纵向整体地分析研究。因此,文章挖掘的理论深度不够,力度不强。正是针对这一薄弱环节,本文试图用历史辩证的观点,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比较研究三代领导集体的西部大开发思想,理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能为当前的西部大开发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三代领导集体的“西部大开发”思想作了历史考察。由此得出结论: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西部地区的思想从总体上体现了带有战备需要和发展经济的二元性复合特征,所选择的路径是沿海与内地平衡发展,强调将投资同时分配给沿海、内地的各产业部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西部大开发”思想,折射出了时代发展趋势和他的灵活务实的思维特征,所采取的是先东后西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强调以均衡为目标,以非均衡发展为手段,通过一定阶段的有区别、有重点、有选择的非均衡发展达到最后的均衡发展;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西部大开发”思想,是集前两代领导集体思想的精华于一身,既含均衡因素,又含非均衡因素,走的是一条均衡──非均衡──均衡(协调)的路子,即采取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第二部分,从宏观的层面上对三代领导集体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思想作了比较,分别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共、异性,这是本文撰写的重点。共性表现在:从开发过程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观点;从开发主体看,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开发布局看,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开发目标看,体现了政治与经济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其异性表现在:开发的条件不同;开发的思路不同;开发的方式不同;开发的结果不同。从而全面地揭示出了三者之间在内在逻辑上的深刻性和一致性,即:第二代领导集体所采取的非均衡发展思路来发展西部 地区是对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均衡发展战略实现的一种质上的飞跃与超越;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适时实施西部大开发又是对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一种反思性继承。 第三部分,阐述了研究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西部大开发”思想的意义和从中所获得的启示。任何一种成熟的理论都具有先导性功能,都是行动的指南。我们研究理论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指导实践性活动。因此,笔者从四个方面阐明了在世纪之交研究三代领导集体“西部大开发”思想的时代意义。即: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维护社会稳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提供不可或少的前提条件;为顺应国际发展趋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笔者还从三代领导集体的”西部大开发”思想中获得了一些启示,对在西部大开发中容易被忽视的几个问题浅谈了自己的看法,即在开发观念上,要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新的资源观、开发观、发展观、优势观、人才观;在开发路径上,要由走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向人才优势──经济优势转换;在开发模式上,要由传统的粗放型开发模式向可持续开发模式转换,更加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最后要注意借鉴东部发展和外国开发落后地区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