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863行政管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行政议程的建立。

【答案】议程建立是政策过程的第一阶段,决策者需要辨认什么是政策问题,并依据某种标准,对问题的轻重缓急做出排序。实际情况可能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可能完全不同。把什么问题纳入议程,把它看作什么性质的问题,这对后面的决策阶段有重要影响。因此,议程建立实际上是整个政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具体包括:

(1)政策问题的确认

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那些带有普遍性和共性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利益或生存条件遭到威胁或损害而出现的问题; 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也有人解释为,政策问题是那些引发部分或全部公民需求或不满的条件和状况,而这些公民追求的是状况的改善或矫正。

不同角度和不同理解会有不同的问题定义,有时甚至会形成冲突。实际决策过程中人量问题都是边界模糊的复杂问题,不同角度有不同看法。因此,政策问题的确认和政策议程的建立,必然充满各种意见间的争论。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

(2)建立议程的途径

政策议程的建立是复杂的过程。各种问题能否进入正式的政策议程,取决于各种力量的交互影响力。一般来说,公众关心和讨论的各种问题叫公众议程,进入决策程序并被正式提出来讨论的各种问题,则是制度议程或政府议程。综观各国情况,进入制度议程的途径大致有三种:

①外在发动型

常由政府以外的社会团体或公众提出,首先成为公众议程,引起广泛讨论或较大反响,然后以社会舆论或建议的方式被政府采纳,从而进入正式的政府议程;

②政治动员型常由最高领导集团或政治领袖提出,自上而下地形成各级政府的基本政策议程,再向外扩散成为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可的议程;

③内在发动型

常是某一政府部门或某一层级的政府首先提出,并被采纳为政府的正式议程。

一般来说,政府与决策精英有特定的看问题的角度和决策考虑,普通民众也会有特定的看问题的角度,两者有差异是正常的。但决策层要充分了解民意,要有能力在社会公众形成对重要问题的共识。

2. 简述人事行政与其他领域的人事管理的区别。

【答案】人事管理是对社会各类组织的人事职能实施管理的统称。社会上存在不同类型的组

织和分类办法,其中被人们最广泛接受的分类是把组织分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组织。与此相适应,可把人事管理分为公共部门人事管理和企业人事管理两类。政府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一般称人事行政,它与其他领域的人事管理一样,都要遵循人事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但与其他领域特别是企业的人事管理比较,又有如下不同:

(1)管理对象不同

我国人事行政的管理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而企业人事管理的对象则是在某一企业任职的工作人员。

(2)管理权来源不同

人事行政管理权来自国家法律和国家行政机关的授予,是国家行政权的一部分,管理主体是代表国家及其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的一种管理。企业的人事管理权来源于对企业资产的产权和经营权,而产权和经营权视经济成分的不同而不同。

(3)权威性不同

人事行政的管理主体与一般企业不同,它们是拥有一定国家权力的政府机构,行使的是国家权力,而国家权力有高度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约束力。这一点使其在与管理对象的关系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对等性,以一种主权者的身份凌驾于管理对象之上。

(4)性质不同

人事行政有明显的公益性,而企业的人事管理则主要体现自利性。

①企业人事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最终实现企业的利益和自身的发展,因此,带有明显的“经济人”和“自利人”的性质。虽然它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甚至一些企业有的公益性目的和贡献,但其在经营过程中不占重要地位。

②人事行政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除此之外,它不应有自私自利的企图。虽然科学的人事行政可以促进政府工作人员个人生涯的发展和政府运作的良性及健康发展,即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但归根到底,这种统一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从而使政府更好地为全体民众服务,而不是谋求部门自身的利益。

(5)复杂性不同

政府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层级节制的科层组织结构体系,纵向有若十层次,横向有众多部门,人员结构也有不同专业和文化背景。再加上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差异,对这样庞大体系内的人员的管理,是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政府的日标与企业的目标不同,企业更多的是关注效率问题,其人员业绩衡量标准比较刚性和显性,而政府不仅要关注效率,更要关注公平,因而对其行为的价值判断更难有显性标准,衡量起来就更加困难和复杂。

(6)法律规范程度不同

政府部门依法管理其管辖范围的人力资源。虽然私营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依法进行,必须符合国家的劳动法,但法律往往只是规定了最低要求和标准,因而使企业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可以自主设定招聘条件、自主加薪、灵活决定员工的职务升降、自主解雇员工等。但在公共部门,法律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严格规定,用人单位往往没有很大的自主权。

3. 简述实现行政信息交换共享的管理措施。

【答案】(1)编制行政信息交换共享目录体系

目录体系是管理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和服务的一种工具,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行政信息查询、检索和定位的服务工具。借助目录系统。可对行政信息进行识别、导航和定位,以支持公众方便、快捷地检索、获取和使用公开的行政信息,以支持政府部门之间共享行政信息。

①科学构建行政信息目录体系框架。包括:资源层、目录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②科学构建目录体系服务模型。目录体系主要包括目录体系生产、管理和查询系统三个部分。其使用者包括元数据生产者、目录体系管理者和信息查询者三类用户;

③明确行政信息交换共享目录的具体内容,包括:政务基础信息共享目录、数据库管理目录与行政信息采集责任公开目录。

(2)健全与完善行政信息交换共享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为信息资源一致性和技术平台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提供基本保证,是实现行政信息交换共享和规范化运行的有力支撑和可靠保障。

(3)健全与完善行政信息交换共享管理制度

信息交换共享管理制度包括管理维护制度、技术平台管理维护制度和分级管理制度。交换共享目录管理制度。包括: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存储、交换、发布与服务管理; 信息分级联合编目、申报、登记; 信息元数据标准申报登记备案; 信息唯一标识(编码)申请、分配。

(4)加强行政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共享库的建设

共享信息平台是实现信息共享共用、形成跨部门网络化协同办公环境和提供及时有效的便民服务的基础和重要技术支撑。加强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应本着“资源整合、集约建设”的原则,统筹建设。

4. 简述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答案】公共危机的应急处理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部分。由于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破坏性的特点,危机应对的关键是要迅速反应,尽最大努力控制局势,迅速查明原因,积极采取措施,防止损失扩大和事态升级。多数情况下,突发事件在引起政府关注时已经大面积爆发,必须采取系统的应对措施。政府实施公共危机应对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有效地化解危急状态,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1)公共危机应对的工作流程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各级政府须会同相关部门,整合各方面资源,建立快速反应系统以及分级分类处置的应急平台。,其基本应对流程包括:

①建立应急处理小组,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领导和协调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