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安徽师范大学Z1204经济地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分析技术创新存在空间差异的原因。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格局变化有何影响?

【答案】(1)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的原因

①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商业等多个领域,科学研究、理论创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试制、技术定型、工业生产和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和智力资源的投入,因而要求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科学文化基础。

②技术创新面临着技术开发失败、市场对新产品不予接受或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形成有效规模来支撑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等风险。因此,技术创新又要求有较强的承受风险的实力。

(2)技术创新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①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一旦技术创新取得成功,就会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显然,技术创新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会高于其他地区。而且,技术创新对环境条件的特殊要求,导致技术创新的要素(如追求潜在超额利润的企业家、追求成功的科技人士、面临发展竞争压力的政府等)往往集中在具

备创新条件的地方,于是产生技术创新行为与过程的正向循环,技术创新在少数地方不断地强化。

②加大区域内部产生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

其他地区的技术创新存在较多的困难,技术进步比较缓慢。因此会加大区域内部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如果没有外来力量(如政府的干预,经济或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发生大的变化),这样的经济格局是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变化的。

2. 简述文化与制度转向的主要内容。

【答案】文化与制度转向的主要内容

(1)强调经济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经济和文化之间是一种双向的交互关系

①政治经济学理论有助于文化转向的学术研究,许多文化实践是按经济逻辑运行的,对文化实践的分析可以应用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

②经济实际上是在文化地域上运行的,文化与经济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它们有各自运行的逻辑,但也紧密相互作用。既存在着经济对文化殖民和文化的工具化利用,反过来也存在着经济对文化的根植和依赖。

③人们重视文化并不意味着忽视了经济活动及经济分析。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己成为当今社会经济活动的显著特征,经济的社会文化根植性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充分体现了经济和文化的紧密结合。

④经济与文化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它们又是紧密联系的,尤

其是在现代社会,两者更是互相结合、互相渗透。过分强调它们的差异性,只注重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或者过分强调联系而把它们混为一谈,都是不可取的。

(2)经济的社会文化根植性

①根植性的概念

根植性是指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

②经济活动的根植性的核心

现代经济地理学越来越关注经济活动的社会文化特性。经济活动的根植性的核心就是将区域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精确结合,在不同类型区域培育不同的制度、根植性、信用、互惠、合作,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制度转向的主要学派

①学派名称

a. 弹性专业化和产业区学派;

b. 新产业空间学派;

c. 学习型区域学派;

d. 创新环境学派;

e. 区域创新系统学派;

f. 管制与治理理论。

②学派的共同前提

a. 承认地方化和全球化是交互作用的制度化过程,地方制度响应全球化过程,并成为全球化过程的一部分;

b. 另一方面,通过相关支持机构的融合,以及镶入社会资本,运用柔性战略,使地方相关主体成为影响经济进化过程和路径的重要因素。

③学派制度的认识上的差别

a. 弹性专业化和产业区学派、创新环境学派、学习型区域学派比较强调作为规则、程序、传统的“软制度”;

b. 新产业空间学派、区域创新系统学派则比较强调作为机构和组织的“硬”制度。

④制度主义经济地理学的共同特点

强调经济生活是一个被制度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根植社会的活动,其演化既是环境特定的,又是路径依赖的。

(4)制度厚度与区域发展

①制度厚度的内涵

a. 大量各种各样的机构,包括企业、地方当局、商业协会、金融机构、发展机构、工会、研究与创新中心、自愿团体等,为社会网络中的各种本地化或共同的实践活动提供基础;

b. 在各机构间建立有机的联系,产生高度的相互作用,促进相互合作、交流及反射网络的形成,在地区制度安排方面,产生显著的同构;

c. 各机构间有着强烈的社区意识,即各部分围绕特定的议程、项目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形成共同感。

②制度厚度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a. 制度过程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制度厚度”的概念通过以制度能力定义区域,提供了支持地方作为主体的思想框架。违过制度化过程,促进产业地区根植性和创业环境,建立信用关系,形成一套共同认可的行为、支撑和操作规范。

b. 制度“厚”、“薄”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一,“厚而有效”,认为制度厚度促进区域发展;

第二,“厚而无效”,认为制度厚度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大;

第二,“薄而有效”和“薄而无效”,认为现实中存在缺乏制度厚度但经济成功的例证,但也有诸多无制度厚度且经济状况不佳的现象。

3. 讨论:经济全球化会给我国带来哪些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你认为是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我国应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答案】(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①正面影响

a. 经济全球化进程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全球化进程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基本趋势,这就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时机。

b.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提供了有利时机

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与发达国家建立的经济关系,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这种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c. 经济全球化迫使发达国家认识到,它们的发展也有赖于发展中国家

当今世界的整体发展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只有各国联合起来共同行动才能解决。

②负面影响

a. 全球化使我国正面临巨大的金融安全风险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金融市场逐渐开放,各国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汇率市场、期货市场等己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在各国和国际复杂动荡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环境下,国内金融市场置身于一个高风险的环境中。一些国家的经济失衡和金融不稳定,都会波及到我国金融市场。

b. 经济全球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升级

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大的资本和技术优势,挤压我国内资企业的生存空间,收购兼并我国产业领军企业,不仅把我国的技术挤出生产领域,更重要的是把我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基础完全毁掉,甚至形成行业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