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617社会学通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
【答案】文化滞后,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称“文化堕距”,。
2. 奥格本的“文化堕距”论
【答案】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一般地,物质文化首先变化,之后非物质文化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但后者的变化有所延迟,即二者的变化在时间上是有差距的。当适应性文化变得与物质文化相适应之后,物质文化还会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又一次发生适应性变化的情况。人类社会的文化就是这样发展的。
3.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4. “经济周期”论
【答案】熊彼特把经济周期分为三种:短周期40个月,中周期9-10年,长周期50-60年。每一个周期内部都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整个经济过程就是这四个阶段循环往复的过程,长周期中包含有中周期,中周期中包含着短周期,因此,整个经济过程又是山这三种周期复合而成的。伴随着这一经济周期各阶段的是创新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二、简答题
5. 简述社会组织变迁的基本趋势。
【答案】(1)社会组织的定义: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 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
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社会组织变迁的基本趋势:从20世纪中叶开始,正式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日益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
①非层级化与组织规模的小型化韦伯的科层制模型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非层级化,指的是结构金字塔中塔尖和塔底之间的地位差距和等级观念弱化,组织成员之间的直接交流增加,同一层级不同职位的职工之间的横向交流增多,个人的自主性和工作小组的自主性不断扩大。这种非层级化的趋势是与组织规模的扩张以及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变得不确定有关。非层级化和多部门结构就成为了组织结构的发展新方向。对大的公司来说,发展其内部的中小型企业,即把大公司分成几个小的相对独立的部门或单位,也成为了一种发展的趋势。这称为小型化组织或组织小型化。
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信息技术是组织结构扁平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现代信息传递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信息可以在同一层次上传递和共享,传统的企业员工之间的纵向关系在企业信息网络平台(数据平台)上变成纵横交错的平等关系。企业员工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发出者,并且跨部门员工之间可以在信息的驱动下彼此互动。这样,组织的中间层就减少了,组织的结构就变得比较扁平,这就是所说的组织扁平化。与此同时,随着组织内部横向沟通和层级之间的双向互动的增加,组织的互动网络日益发达,并且日益结构化,所以在扁平化的同时,组织结构也日益网络化。
③组织间网络的扩展近年来,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组织与管理研究的热点,这与组织之间日益增强的联系相关。组织间网络,指的是组织之间通过频繁的互动而形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紧密关系。因此组织间网络是组织间关系的一种特殊情形。不论是对于企业组织,还是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服务组织,网络化己经是一种非常显著的趋势。
6. 怎样理解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答案】(1)有计划的社会变迁的定义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指人类有意识、有日的地参与或控制社会变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人类对社会变迁的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变迁成为人类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现代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就是人类参与的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2)正确理解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①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是指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十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这种十预与定向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内部关系进行协调,对社会发展方向进行修正,对社会实践与社会问题进行控制。
②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必须正确认识与揭示社会运行的具体机制。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定的需要而参与社会活动,需要推动实践。因此,需要机制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
③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必须允分了解人们的现实需要。了解和区分人们的需求:
a. 区分需要的普遍性程度,即哪些需要是少数人的,哪些需要是多数人的;
b. 区分需要的合理性程度,即哪些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哪些需要阻碍社会发展的;
c. 区分需要的强度,即哪些需要是迫切的,哪些需要更迫切或者并不迫切;
④实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必须对社会需要系统进行调节。由于社会存在各种需要,其普遍性、合理性与强度不同,因而对它们要进行协调与控制,具体途径有:
a. 协调个人需要、集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三者关系;
b. 发展合理需要,例如正当的物质享受、人们之间的互助合作、健康的文化娱乐、共产主义信仰等;
c. 制止不合理的需要,包括强制性地制止反社会性的需要,例如对毒品、贿赂的需要。
d. 劝导性地制止消极性需要,控制刺激因素的类型与程度。
e. 削弱某些需要。对于有些现阶段不宜取消的某些特殊需要,应适当加以限制与削弱。
7. 什么是角色距离? 依据戈夫曼的角色理论,进入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1)角色距离理论
“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角色距离,是指个人与其假定的角色之间存在的差距。角色距离的研究说明,个人在某种角色上是否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取决于他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更进一步说,只有当某种角色不仅适合一个人承担,而且对他具有某种“挑战”意味时,这个人才可能充分施展其才能,达到“进入角色”的程度。
(2)戈夫曼认为,“进入角色”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
①获得了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
②表现出了扮演这一角色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
③本能地或积极地,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均投入这一角色。当人们不具备这些条件时,当人们与角色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不能进入角色。表现出“角色距离”者,既包括那些其行为、品质达不到角色规范的人,也包括那些其素质远在角色规范之上的人。戈夫曼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角色距离都不包括那些没有投入此种角色的行为,而仅仅包括那些与某种特定角色有关联的行为。
8. 简述文化的基本功能。
【答案】(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2)文化的功能:人类是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来的,文化在它所含盖的范围内、在不同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①文化的整合功能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境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自己的行动。
②文化的导向功能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