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移动窗口范式和移动掩蔽范式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1)移动窗口范式
移动窗口范式(moving window paradigm)是在被试的注视点附近设定一个窗口,窗口内的课文内容是可视的,窗口外的内容用其它无关文字或符号代替。当读者阅读时,窗口会随着眼睛注视点而相应地移动,而先前注视的字(或词)则又被掩蔽。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测定读者阅读时的知觉广度。图所示的是以13个英语字母为窗口大小时,连续两次注视的移动窗口范式示意图。
图 移动窗口范式(13个英语字母窗口)
(2)移动掩蔽范式
移动掩蔽范式(moving mask paradigm)是Rayner 和Bert era(1979)为了研究中央凹视觉区在阅读中的作用而开发出来的。读者当前注视点区域的文本被掩蔽,而正常的文本呈现在掩蔽区域外,并且视觉掩蔽与读者的眼睛注视点同步,所以读者在中央凹视觉区无法获得有用信息。图所示的是以6个英语字母为窗口大小时,连续两次移动掩蔽范式示意图。
图 移动掩蔽范式(7个英语字母窗口)
(3)两者区别和联系
①移动掩蔽范式正好与移动窗口范式相反。前者注视点附近的内容是可视的,窗口外的内容被掩蔽。后者注视点附近的内容是被掩蔽的,窗口外的内容可视。
②两者的联系是都运用窗口的形式将注视点区域和外部区域隔离开来,并且窗口都随着注视点运动。
2. 假设我们用Stroop 效应实验来测量儿童的执行控制的发展,例举一个理论假设,并指出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及可能的控制量。
【答案】(1)理论假设
理论假设:小学儿童的执行控制能力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而提高。不同年级间的比较,字的颜色与字义一致时差异不显著,但是在不一致的条件下,五年级的学生成绩最好,其次是三年级的,一年级的最差。
(2)自变量
①不同年级的儿童(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
②字的颜色与字义一致、不一致
(3)因变量
①反应的正确率;
②反应时。
(4)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儿童识字的能力、测验的环境、被试性别等。
3. 是否能设计一个或一系列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来验证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理论。
【答案】(1)早期选择和晚期选择理论
①早期选择理论
a. 过滤器模型。Broadbent 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他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b. 衰减模型。Treisrnan 对Broadbent 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②晚期选择理论
J.R.Deutsch 和D.Deutsch 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相反,所有输入信息均被加工并可供使用。信息的相关性部分地决定其是否会被“注意”到。
(2)具体的实验设计
①实验材料
具体名词(生活用品、蔬菜类、水果类、动物类等)。
②控制变量
实验环境、被试的听力情况、身体状态等。
③实验程序
a. 过滤器模型:采用双耳分听的实验程序,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系列的具体名词,如左耳:盒子、眼睛、河马,右耳:白菜、菠萝、大象等,然后让被试采用两种方式(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信息的方式以及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信息的方式)进行报告。如果被试以耳朵为方式报告的成绩较优,则支持过滤器模型。
b. 衰减模型:采用双耳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系列的具体名词,如左耳:盒子、眼睛、河马,右耳:白菜、菠萝、大象等,告诉被试左耳为追随耳,而右耳为非追随耳,实验结束后出乎意料的让被试回忆右耳所听到的内容(非追随耳),如果被试能回忆出右耳听到的内容,则支持衰减模型。
c. 晚期选择模型:采用双耳分听的实验程序,给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系列的具体名词,如左耳:盒子、眼睛、河马,右耳:自菜、菠萝、大象等,要求被试对听到的动物名词进行回忆,如河马和大象,如果被试回忆出的动物名词,左右耳的成绩没有差别,则支持晚期选择模型。
4. 是否存在单个的特征觉察器皮层细胞?
【答案】不存在单个的特征觉察器皮层细胞。
单个的特征觉察器皮层细胞的假设是以皮层细胞孤立进行活动为前提的。对任何复杂的刺激物,大多数皮层细胞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反应。而且,即使皮层细胞数目巨大,但比起视觉环境中数不清的特征、细节和物体,要把一个皮层细胞分配给一个特征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某一特殊知觉是由一组相同的皮层细胞所支持,那么细胞的死亡(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就会造成某种特殊知觉的缺失,这样的推测明显与事实不符。因此,不存在单个的特征觉察器皮层细胞。
5. 评价法中低标准下的击中率与虚报率为什么都应该是累积概率?
【答案】评价法中低标准下的击中率与虚报率都应该是累积概率,其原因如下:
如图所示,当x 2感觉出现时,由于它在C 5标准以上,故被试以第6级作反应; 当x 1感觉出现时,由于它在C 5标准以下故不能以第6等级反应,但它在C 4标准以上,所以以第5等级反应。现在要计算C 4标准的击中率,那就不仅要包括第5等级的反应,还应当包括第6等级的反应,因为C 5标准比C 4标准高,在认标准以上可以肯定x 2感觉是由信号引起,那么在比C 5低的任何标准下,当然也可以肯定x 2感觉是由信号引起的。所以C 4标准的击中率,就是信号呈现时第6等级和第5等级的反应之和。因此,对于C 5以下的各标准,击中率都应该是累计概率。各标准下的虚报率也应以类似的方法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