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农业大学农村社会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看待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答案】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1)传统社会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在传统社会里,农村文化为主流的文化中,城市文化的一些特征不突出或者被农村文化的一些特征掩盖着。农村文化是一片又一片覆盖着,彼此连接,在地域上构成强大的文化“板块”。城市文化作为点状分布,在农村文化的包围下,相对孤立地存在,还不具备突破这种包围,使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在地域上出现扩大化的趋向。

在近代以前,农村文化比城市文化更具有文化吸引力和创造力,中国士绅阶层的文化故乡并不是城市,而是农村,城市只是他们人生中到过的“驿站”。

(2)现代社会中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在近代中国发生的人口移动,使城市人口达到空前规模,形成近代城市文化,而农村人口的流失导致以农村文化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空洞化。

2. 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的看病难问题?

【答案】要有效地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让国家的政策优惠真正的惠及到每一个农民,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2)坚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稳定的农村卫生投入保障机制,整合县级卫生机构资源,合理调整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布局,积极探索多渠道办医途径,鼓励社会和个人参与农村卫生服务。

(3)提高政府用于农村卫生的投资和事业费的比例,增加对农民看病问题方面的资金投入。

(4)深化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严格实行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项目准入制度和农村医生执业注册制度,规范农村卫生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努力降低运行成本,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卫生服务。

3. 怎样理解和认识贫困?

【答案】贫困是一种状态,指人在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以至于不能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维持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准。

贫困可以分为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1)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①狭义贫困是指经济贫困,反映的是维持生活和生产的最低标准。

②广义贫困是除经济意义上的物质生活条件外,还涉及社会、文化、政治意义上的人际交往、宗教活动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即从广泛的经济、社会、文化范围来考察贫困。

(2)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绝对贫困是“泛指基本生活没有保证,温饱没有解决,简单再生产不能维持或难以维持”。 ②相对贫困指“温饱基本解决,简单再生产能够维持,但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或能力很弱”。

4. 为什么要重视农村优抚安置工作?

【答案】优抚安置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功劳的农村特殊社会成员给予补偿和褒扬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优待、抚恤、安罝三种待遇的总称。

之所以要重视农村优抚安置工作,是因为农村优抚安置是维护国家和民族自身利益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它能够保证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推进社会经济繁荣,鼓舞士气,焕发民族精神。

二、论述题

5. 我国农村社会学恢复重建后有哪些成绩?

【答案】1979年,在邓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社会学恢复重建,农村社会学率先起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其成绩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学科地位

主要体现在:①农村社会学的课程教学和专业设置在各大学和社会科学院中逐步得到建立和发展;

②重点农业大学把农村社会学纳入重点学科加以扶持;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学研究室和一部分高校社会学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村社会学专门人才;

④几十种农村社会学教材获得出版;

⑤中国社会学会农村社会学研究会在1993年成立,十多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2)农村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村的变化尤为显著,“三农”问题广受关注,这促使了农村社会学研究迅速发展起来,研究队伍不断扩大,调查研究不断进行,研究主题不断拓宽,理论认识不断深化》

①费孝通对广西金秀瑶山和江村的追踪调査,林耀华对凉山夷族的追踪调查,其他学者对早期农村社区调查(如江村、禄村、喜洲、黄村、凤凰村等)的再调查。

②费孝通引领的小城镇研究、边区开发(西部开发)研究、中部发展研究、区域发展研究、城乡关系和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③陆学艺主持的百县调查、中国社会结构变迀调查和百村调查,成汉高、刘一皋的中国当代

农民文化一百村调查。

④农村社区的个案研究,以一个村庄社区为研究对象的比较多,也有以一个乡镇社区或一定区域(如县市区域)社区为研究对象的,并已有几十种著作面世。

⑤农村的专项研究

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社会学的健康、稳步发展,需要特别做好以下工作:

①要认真、系统、深入地整理前人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成果;

②要了解、学习、借鉴国外近二三十年来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成果;

③要在研究实践中树立创新意识,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④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能与世界农村社会学对话人才的培养;

⑤要对农村研究有更多的经费支持,以及制度方面的保障。

6. 简析我国历史上人地关系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答案】我国历史上人地关系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1)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①和平时期的人口增长

在和平时期,生活水平大致稳定;而卫生医疗水平也较低,因而维持着较高的死亡率。由于经济社会结构相对稳定,因而死亡率和出生率都相对稳定,从而使人口增长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进而使中国历史人口具有稳定人口的特征。

②战争时期的人口波动

在战争时期人口减少或停滞,而和平时期人口则趋于增长,人口增长过程表现为循环过程,称为“人口循环”,这种人口循环,正是历史人口波动特征的写照。

a. 战争直接导致了大规模人口的死亡。战争使田地荒芜,粮食生产急剧减少,形成饥荒,剥夺了大批人口的生命。战争之后往往引发瘟疫的流行,大批缺医少药的人因此死亡;

b. 在战争中死亡的大部分为处于生育年龄的青壮年人口,这部分人口的减少使生育率下降,战乱中人口逃亡、家庭离散,也是生育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2)历史上的土地变化

①耕地增加

中国历史上的耕地面积变化具有两大特征,即总趋势上的不断增长和不断增长中的波动。耕地增加的原因主要有:

a. 垦荒是贯穿中国历史的一种耕地增加方式,这种方式自农业社会形成以来一直被使用,通常是以自发的形式出现的;

b. 屯田是政府为取得税粮或军队给养,组织士兵或招募农民垦种荒弃土地的一种措施,屯田的目的是增加粮食生产,而结果却使荒弃的土地得到利用,并扩大了耕地面积;

c. 人口增长的压力问题。因为原有耕地的生产难以满足人口增长需求,作为一种增加生产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势所必然。

②耕地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