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连外国语大学应用英语学院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声音之道与政通”
【答案】“声音之道与政通”是音乐政治化的阐释,出自公孙尼子。公孙尼子《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公孙尼子认为,音乐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音乐要反映真实的思想感情,音乐必然表现社会的政治,为政治服务。
2. 盛唐气象
【答案】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一者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情饱满,基调高亢,“文质取半,风骚两挟”; 形式完美,体裁皆备,风格明朗,技巧精纯; 语言清丽,音律和谐。诗歌中洋溢着一种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欢快的青春旋律——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他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
3. 《昭明文选》
【答案】《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又称《文选》,山南朝梁武帝的太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溢“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日趋明确。
4. 《云谣集杂曲子》
【答案】《云谣集杂曲子》是敦煌石室中所发现的晚唐抄本词曲卷子。原题为“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晚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订(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30年。《云谣集杂曲子》是我国第一部词的总集,收有唐开元以来的里巷之曲,作品题材范围较广,与盛唐写边塞、闺怨一类相同,兼有沉郁雄奇和艳丽深厚,反映了早期民间词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
5. 枚马
【答案】“枚马”是西汉辞赋家枚乘和司马相如的并称。出自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汉初
辞人,顺流而作,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同其风,王扬骋其势。”二人均为文学侍从之臣,并以工于辞赋著称。后世用作咏词臣的典故。枚乘的《七发》是标志着七体赋即汉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则进一步确立了汉大赋的传统和体制。他们对汉赋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6. 三家诗
【答案】三家诗是“鲁诗”“韩诗”“齐诗”的合称。三家诗在汉代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源于申培,齐诗源于辕固生,韩诗源于韩婴。齐诗多荒诞,鲁诗多保守。魏时齐诗己亡佚。鲁诗至西晋亦亡,韩诗亡于南宋,现仅有《外传》。三家诗都相当繁琐,解经一字,洋洋千言,也都使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这三家诗又称为“今文学派”“今文经学”。今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一个流派。
7. 《楚辞·九歌》
【答案】《九歌》是在楚国民间祭神歌曲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组抒情诗,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在内容上,《九歌》受到楚国民间宗教巫术文化的影响,均是借神灵以抒情,多有恋情的描写。在艺术上,尤其善于把景物的描写、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与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抒发完美地融为一体,创造出十分优美的艺术境界。《九歌》的语言清丽优美、生动自然,且极具抒情性,又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唯有《国荡》刚劲悲壮的风格不同于它篇。
8. 元嘉体
【答案】元嘉体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其特点是注意描绘山水,讲究对偶,在宋文帝元嘉年间为一时风气,故名之。“元嘉体”之名始见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用以概括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诗风。谢灵运擅长写山水诗,以辞藻富赡,善于描写自然景物著称; 颜延之以侍宴、应制之作居多,其特点是典雅、凝炼,往往雕琢过甚,用典过多,虽亦有写景之句,常有“雕缓满眼”之弊; 鲍照作品以乐府诗为最有名,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远胜颜、谢。他乐府以外的一些诗则较重辞藻,其特点是以奇险取胜。
二、论述题
9. 汤显祖称:“湖家四种(按,指‘临川四梦’),里巷儿童之技。人知其乐,不知其悲! ”(《答李乃始》)结合作品分析,谈淡你对汤显祖所说“乐”与“悲”的理解。
【答案】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四个梦境演绎了纷繁世间事。《紫钗记》是霍小玉与书生李益喜结良缘,却被卢太尉设局陷害,幸有豪侠黄衫客从中帮助,终于解开猜疑,消除误会的悲欢离合的幻梦。《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因梦生情,伤情而死,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痴情之梦。《南柯记》讲述了书生淳于棼于梦中做大槐安国驸马,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梦醒而皈佛的故事。《邯郸记》则表现了卢生梦中娶妻,中状元,建功勋于朝廷,后遭陷害被放逐,
再度返朝做宰相,享尽荣华富贵,死后醒来,方知是一场黄粱梦,因此而悟道的警醒。其中有乐有悲,世人多是知其乐而不知其悲,乐与悲的千变万化总离不开一个情。
(1)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临川四梦的乐与悲都是情的流露。 “世总为情”,“人生而有情”,“情”与生俱来并始终伴随着生命进程。而且“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各有其秉性和追求。“思欢怒愁”等表象、感伤宜泄等渠道,都是情感流程中的不同环节。世间之事,非理所能尽释,但一定都伴随着情感旋律的抑扬。
(2)从理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 临川四梦”便是“至情”的演绎。 以《牡丹亭》为例,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贯通于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情”,呼唤着精神的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3)从途径上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而“临川四梦”所表达的乐与悲,往往将悲剧意识蕴含于喜剧意识之中,而一般人很难在喜剧意识之后深刻感悟到悲剧精神。
(4)戏剧表演可以“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使得观众在戏剧审美活动中无故而喜,无故而悲,将旁观者从冷漠无情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调整过来,“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人有此声,家有此道,疫疬不作,天下和平”。人们最终在“至情”的感召下,于戏剧的弦歌声中,把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10.介绍《窦娥冤》剧情。
【答案】《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窦娥冤》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
(1)剧情介绍
本剧共四折一楔子:
①楔子
女主角窦端云自小因为父亲窦天章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童养媳,改名窦娥。
②第一折
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 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反而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两父子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③第二折
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毒死窦娥婆婆而霸占窦娥(张驴儿以告发企图勒死蔡婆之事威胁,向赛卢医讨来毒药),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桃机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公公,被判斩刑。
④第三折
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