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文学院630艺术理论与美术史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赋、比、兴
【答案】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是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是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 尽善尽美
【答案】“尽善尽美”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但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
实现完满的统一。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审美意象
【答案】审美意象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一个理论观点。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又称为“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将其用于艺术创造,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说明构思时须将外物形象与意趣、情感融合起来,以形成审美意象。把审美意象可以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阐释一种哲学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
4. 性灵说
【答案】性灵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
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二、简答题
5. 如何理解意境?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1)意境
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2)意境与意象的联系
①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脑子里,然后组合融合化为一种意境。
③意境和意象有着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无穷的张力形成了意境整体上无穷的魅力,意境的形成包含了许多客观存在的物象。它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的关系。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①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例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
②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例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从海子的这首诗,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③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 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瘂弦的诗《秋歌》的成功之
处,就在于营造了一个秋天的意境。这里有秋的白描,有对人物暖暖的深情。由“落叶、荻花、湖沼、砧声、雁子、秋空、马蹄、山径、寺院”这一系列意象,组合融合成一种秋的意境。在这里,意象是材料,意境是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
三、论述题
6. 刘勰钟嵘文艺思想比较。
【答案】刘勰与钟嵘文艺思想之比较:
(1)相同之处
①认为《诗经》和《楚辞》是历代诗赋的源头
在宗经方面,刘總和钟嵘都认为《诗经》和《楚辞》是历代诗赋的源头。刘勰的《文心雕龙》在《辨骚》篇中,指出作文(主要是做诗赋)应当“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即宗法《诗经》,酌取《楚辞》;钟嵘答《诗品》把汉魏诗人的渊源,分为国风、小雅、楚辞三系,实际就是“同祖风骚”之意。
②主风骨与文采相结合
主风骨与文采相结合,是钟嵘、刘勰都很重视的一条重要的艺术标准。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强调作品应风清骨峻,具有鲜明爽朗的风貌和刚健有力的语言,同时又认为清峻的风骨要和美丽
的辞采相结合;钟嵘《诗品序》提出“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也是要求风骨和文采相结合。
(2)不同之处
①诗歌的性质、作用和思想内容有所不同
刘勰比较重视教化、美刺讽谏作用,重视诗的政治内容;钟嵘则更为重视抒情特征和艺术感染力。刘勰论文章或诗歌,注意政治社会功能,他认为“搞文必在纬军国”;钟嵘重视诗歌表现怨情,他主张广泛表现性情,重视表现“感荡心灵”的怨情。他对诗的思想内容要求比较宽泛,而更注意其激荡人心的感染力量。
②诗歌的体裁样式有所不同
刘勰兼重四言诗、五言诗,钟嵘则偏重五言。《文心雕龙•明诗》云:“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诗品序》指出,四言诗“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而五言诗则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是“众作之有滋味者,故云会于流俗”。钟蛛着重从艺术表现力的强弱角度,指出四言诗不如五言诗,在社会上的流行程度,也是五言占优势。
③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风格有所不同
刘勰很重视用典,《文心雕龙》有《事类》专篇论用典,篇中强调用典的必要性;钟嵘则明确指出写诗不贵用事。《诗品序》云:“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④对作家作品的评述有所不同
a. 刘、钟两家之论亦有差异,主要表现在西汉五言诗作者、王粲和刘桢两家的位置先后、谢灵运和山水诗的评价这几个问题上。
b. 关于西汉文人诗作者,涉及到文人五言诗的创始问题。《诗品》列李陵、班婕妤两家,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